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什么是错案     
从法律定义上讲,错案是指对无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错误地定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及对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案件:①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错误的案件。如作案是甲,结果将乙逮捕、起诉、审判、处刑;②行为虽然是犯罪嫌疑人所为,但其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进行拘留、逮捕、起诉、判刑的案件;③犯罪嫌疑人虽然有犯罪嫌疑,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2.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只有在法律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可以撤案。而当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已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但是由于其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或者已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况下.对案件如作出撤案处理则是于法无据的。  相似文献   

3.
虚假广告罪刍议田晓鸣广告法第三十七条对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构成犯罪的,作出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由于广告法是一部以调整广告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法律规范,该条仅仅规定了追究刑事责任内容,对罪名的认定、犯罪构成,可以...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违法性错误与故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违法性错误,或称法律上的错误,或称禁止的错误,是刑法错误的一个种类,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的歪曲反映。详言之,即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以及应处怎样的刑罚的歪曲反映。这种认识错误导致行为人对其行为的主观评价和法律的评价不一致,研究这种错误的日的在于认识这些“不一致”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有无影响,有怎样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交通肇事后肇事者逃离现场,并让顶替者去公安机关投案,或者虽然没有离开现场,但让他人顶替,其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逃避法律追究,让人顶替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交通肇事后的逃跑行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从重处罚。对顶替者,其主观上是为了包庇他人犯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包庇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村民林某违章建筑厂房,该建筑无报批手续,无专业技术设计方案,无工程监理人员,交由无专业技术的李某等人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因严重违反施工强制技术标准和施工的客观规律,偷工减料,强行缩短工期,造成该建筑整体垮塌,致使7人死亡,38人受伤。在追究林某、李某等事故责任人刑事责任的过程中,对法律适用产生了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二种意见认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第三种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刑法对此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严格按照罪行法定原则无法追究林某等人的刑事责任。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理由如…  相似文献   

7.
论刑事责任的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责任的根据究竟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热烈研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正确阐明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前提,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探讨刑事责任的根据时,首先应明确刑事责任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探讨的前提,也是探讨的归属。 “根据”:“谓持论有所依据也”;“谓持论皆有所本,可依据也”。通俗地说,根据就是人们说话、做事的依据。刑事责任是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对构成犯罪的人追究  相似文献   

8.
宋萍 《法制与社会》2012,(32):187-188
一个具体行政违法行为在既符合行政法规中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又符合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时,由行政执法机关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既涉及适用法律的严肃性、准确性,又涉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深入研究和协调解决这一衔接问题,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的法律监督职能,是法律适用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侦查机关提请审查批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法律文书上,常会看到对某犯罪嫌疑人"另案处理"的标注。其是指侦查机关对某个或某几个涉嫌共同犯罪的嫌疑人,因在逃、犯罪事实尚未查清、移送管辖、不构成犯罪等原因,在本案对其暂不追究或不追究刑事责任而另行处理的情况。实践中,由于另案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另案处理成为了检察监督的"死角",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借另案处理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三资”企业)迅猛发展。“三资”企业中外国投资方工作人员和雇用的外国国籍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外方工作人员)也在日益增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手、管理企业的财物,其中的个别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用其他手段非法占有企业的公共财物的案件已屡有发生。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尚没有追究这部分人的刑事责任,贪污巨款的外方工作人员至今消遥法外。笔者认为,应当依据宪法和法律,对“三资”企业中外方工作人员非法占有企业财产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并通过完善立法,进一步加强对“三资”企业经济利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1.
所谓"知情不举",就是对于明知的犯罪人员和犯罪事实有意隐瞒,不向主管单位或司法机关检举报告的意思,又称为知情不报.对于知情不报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法学界意见不一,各国刑法典的规定也不一致,有的作为犯罪,明文规定应追究刑事责任;有的不作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我国西汉时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有效地防止、限制欺诈行为,充分地保护受欺诈人的利益,各国都不仅在民法上对受欺诈人提供救济,而且在刑法上对构成犯罪的诈骗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由于民法上的救济与刑事责任的功能不同、性质各异,因此,这种不同法律部门间的法规竞合一般不会引起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问题在于,欺诈在民法上不仅会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导致民事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不久,我国法学界曾就法人是不是犯罪主体的问题,颇为广泛地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个题目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是因为当前大量法人犯罪的客观现实,向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提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整个法学界和许多热心的群众对于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现在,关于法人是不是犯罪主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回答。今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0条规定:“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清楚地表明了我国的法人是犯罪的主体,并且表明法人犯罪应当追究其法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一起因屡受卫生行政处罚仍非法行医,并最终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处理此类案件过程中非法行医行为构成犯罪的主体、客体认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定性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同类案件刑事司法移送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谭奇炳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交通肇事罪,或比照第一百八十七条见死不救罪追究刑事责任。其理由和根据是: 一、谭奇炳的行为,虽然与二十八人的落水这一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但二十八人落水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和行政立法工作。在涉及刑事责任时,大多数法规只原则规定,凡违反该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些严重违反经济法、行政法,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在刑法分则中却没有相应条款,如对这些犯罪行为仅原则规定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势必给司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近两年开始采用了类推立法。陈丕显同志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经济法、行政法中关于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常委会在审议时,……对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刑罚的,尽量规定比照刑法中最相近的条款追究刑事责任。”肯定了类推立法是我国经济立法、行  相似文献   

17.
【裁判摘要】 一、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烟草专卖局系接受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委托,代表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烟草专卖市场稽查和查处违反烟草专卖行为等行政执法权的组织。因此,烟草专卖局的工作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刑法不宜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上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责任能力是影响刑事责任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刑事责任年龄是衡量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因素。刑法对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下限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有观点认为也应当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上限,即超过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犯罪后不予追究  相似文献   

19.
葛雪 《法制与社会》2014,(15):254-25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长久以来都是未成年人刑事检查工作的难题。年龄的大小以及是否成年,都将关系到未成年人是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刑罚量刑幅度。倘若年龄认定有所偏差,很有可能导致导致无罪之人受到法律制裁,也有可能导致已经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嫌疑人逃脱惩罚,导致案件审理的不公正。近些年来,由于社会、法律以及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重视程度加深,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认定问题,也逐步成为庭审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起诉的理由和法律根据,是起诉书的核心内容,是最为关键和实质的部分。它包括“起诉的理由”和“起诉的法律根据”。在起诉书的第四部分,它们是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联系的两项内容,不能相互替代和混淆。 起诉的理由,是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作出起诉决定的原因和道理。它是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起诉,对案件所作的结论,对被告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所作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