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是法学改革的前提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讲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从而对市场经济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市场经济并不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它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市场经济是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即属于经济运行的手段或资源配置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 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加以认定和宣传,把市场经济和“生产无政府状况”视为资本主义的弊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十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经济监督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市场经济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作用,无疑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拟就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机制问题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与我国的执行制度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这一规律要求只要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法律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与新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纠纷只是计划链条上出现了故障,由于利益的共同性,能得到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努力使紊乱的计划关系得到理顺。因而不存在诉讼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执行工作也不会出现人为的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冲突的性质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诉讼是为了解决纠纷,审判与执行则分别是…  相似文献   

4.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之相适应。不仅要通过加强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完善国家组织规范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而巨要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内部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市场经济自身的运作法制化。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保障,同时又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社会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内容,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面。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  相似文献   

5.
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以市场运行机制取代传统的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运行,主要靠行政手段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靠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调节,而这种调节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相似文献   

6.
市场制度与中国大陆的私法张俊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航线已经明确,即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立法和司法也必须随之变革,由表述计划经济的法制,转变为表述市场经济的法制。本文旨在说明,市场经济制度应当首先和集中...  相似文献   

7.
张鹏  孙炜 《经济与法》2001,(11):26-2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为了与WTO接轨,就必须推进中国行政改革。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更是如此。我们知道,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已暴露无疑:审批事项多,范围广;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审批条件不具体,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公开性、透明度;效率低下而且往往和腐败相挂钩等。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与社会利益——对市场经济中公平问题的另一种思考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认为传统理论对于“社会利益”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条件。作者论证了社会利益是一种独立、具体的利益,分析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及其权利)和国家利益(及其权力)的关系,指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可以互相转化但不能相互取代;从利益关系结构上分析,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能形成对应关系,社会利益不等于国家利益;从权利关系结构中来看,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相对应;强调社会利益不等于加强国家权力干预。鉴于市场行为存在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公平的负面效应,鉴于权力过份干预的弊端,有必要强调国家权力应当基于社会利益,保障社会利益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新型公平观念。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新论:一种经济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市场经济仰赖国家干预按照现在通行的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的商品经济。即是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与经济制度的性质并无必然的联系,尽管如此,大家还是肯定了市场经济首先肇端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事实.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放任的思想与国家干预的思想交相竞争,构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史的全貌.资本主义的史前时代,重商主义一度盛行.其基本的政策主张是国家应干预甚至垄断国内外贸易以积累商业资本。然而,当羽翼丰满的产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对封建残…  相似文献   

10.
论经纪人及其法律调整李恩民经纪人的大量出现,不但是由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而且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结果。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法的基本特征张宇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体制。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这一改革中,也象列宁指出的那样要“用法令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要求有健全的法制。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有根本的不同。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完备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无所遵循,就必然出现混乱。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要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那就需要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相应地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立法体系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基本细胞的企业,必须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则,其基础和核心就是企业立法。企业立法体系是否科学化、规范化、统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否准确定位并发挥出最大功效。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早已尽人皆知,而当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改革必须有制度保证,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面对生气蓬勃的改革实践,必须构筑新的企业立法体系的目标模式,以保证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法治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市场自律,它和法律共同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制度的基础。这一点在我们的制度建设中常被我们所忽视,包括我们将法律的健全等同于市场制度的建立、对法律作用的过度夸大,结果是在不健全的市场和欠缺市场自律体系之下,市场法律的作用常大打折扣。这也构成当今社会转轨中有法不依的一个客观上的社会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律的作用是有前提和有限度的。正确地认识法律与市场、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确立法律权威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律师制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自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研究、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律师的性质和作用,应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分离这一基本现实和理论出发,即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作用和社会自律的关系角度出发。一、律师是社会自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近代意义的律师制度与市场经济是不可分的,与民主法制一样,律师制度发达与否,是受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一个贫穷的国家或者社会是不可能有发达的律师制度的。一方面,委托人聘请律师需要付给一定的费用,这也是律师制度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虽然社会性只是经济法属性的一个方面,却为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经济资本主义和经济社会主义基本展现了社会学视野中"国际社会"剥去意识形态外壳之后经济组织的主导形式。而从法律意义上讲,是经济法完成了资本与社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链接,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国经济法的社会市场经济背景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于:中国经济法要确立社会自治、政府服务、国家与社会相融合的理念,淡化意识形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重视财政立宪与地方分权,借鉴现有范式从多个层面进行经济法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变型。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开始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必须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重塑新的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法理论。本文就此试作论述。一、市场经济关系的形成自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轨,第一次是改革之初,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含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现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新体制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新时期,应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思想关系和精神文明的基本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与之适应的新的社会思想理论、伦理道德和文化力量的指导和配合,同时它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 现在一个流行的提法是“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或法治)经济”而认为计划经济则是“人治经济”。 笔者认为,这个提法的准确性尚可推敲。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简单地同人治与法治相对应、相区别,是不尽然的。市场与计划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在解决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探索,计划经济一般不强调市场的需要,而将关注点置于社会资源的最大利用方面,依生产的多少来决定分配的数额。在这一管理形式下,财富的充裕成为产(商)品生产行为的目的,产量成为统一计划的核算内容。计划经济并不一般地否定法制的意义,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