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莎 《法制与社会》2011,(21):205-206
山寨现象席卷整个中国,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本文从基础概念入手,将山寨现象细化为山寨商品和山寨文化。并对两种现象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解读,指出深藏其中的文化根源,探讨了对山寨现象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山寨现象在文化与经济两个领域的区分,指出山寨现象在商业领域的侵权特征,具体侵犯了企业或个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作者认为可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兜底的法律规定来对山寨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寨是2008年在网络上兴起的新新词语,其基本意义是模仿.从最初横空出世的山寨手机,到现在的山寨春晚、山寨明星、山寨广告、山寨电影.等等,"山寨"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山寨”包括“山寨产品”、“山寨明星”的经济行为和“山寨文化”的娱乐性、非主流的生活态度.山寨以破坏性创新的模仿为主要特征,通过抢占低端市场,获得广大平民的认同,往往伴随着违法和侵权.对山寨的法律内涵、法律特征进行分析,山寨情结之存在在于民主法治的缺乏,提出了规制山寨现象在于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山寨产品"、"山寨文化"扎根民间,迅速成长,成为一种代表复制化、模仿化的产业现象,代表平民化、娱乐化的文化现象。"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制造者立足模仿,乐于模仿;少有创新,难有创新。它们在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假冒伪劣和低俗恶媚。以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去考量不难解决"山寨"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寨现象犹如飓风般席卷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这一新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人们众说纷纭。笔者通过思考与分析认为,山寨现象应根据不同的行为表现做出不同的分析,不应把所有的山寨现象都烙上侵权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蒋志培 《中国法律》2009,(1):38-39,94-98
始于2001年的山寨风,从最初的山寨手机、明星,到山寨版电视剧、歌曲、搜索引擎乃至山寨春晚,时至今日,山寨已成为网络、报纸、杂志上最流行的语言,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诸多带有模仿性质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独有的“山寨文化”。2008年,甚至被网友称为“山寨年”。  相似文献   

8.
山寨春晚,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一词成为2008年网络搜索最热词之一,2009年继续大热。2008年12月3日《新闻联播》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报道,令山寨现象第一次得到了官方的关注目光。  相似文献   

9.
吴革 《中国法律》2009,(1):43-43
吴革:我认为山寨文化是网络创造的平民基础。 第一点,“山寨”文化已经形成现象,超过了“山寨”手机、电脑,更不是指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厂。他已经成为网络最有影响力的词汇,是网络创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视角中的山寨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现象,主要包括仿造名牌的手机等产品、模仿明星去做广告、模仿他人文艺作品和模仿水立方等知名建筑等.山寨手机采用了MTK芯片,绕过了被诺基亚等大型企业所掌握的手机的基础专利,并未侵犯被模仿厂商的发明、实用新型等两类专利权,但山寨手机侵犯被模仿厂商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山寨手机又因具有与品牌手机"相似的标识"而涉嫌不正当竞争、侵犯商标权.山寨明星的广告,因侵犯了明星的商品化形象权等而违法.部分山寨文艺、山寨建筑,侵犯了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12.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4.
15.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6.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体系上不断完善,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中国大陆新《合同法》第402条、403条的规定,大胆借鉴英美法系代理法的做法,突破《民法通则》将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陈腐规定,建立了隐名代理制度和不披露本人的代理制度。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代理理念从区别论到等同论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民事活动即将发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