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贺丹 《法学论坛》2012,(2):48-55
国家安全审查是对企业海外并购影响最大的贸易保护措施。近年来,数个国家对其外资监管法律进行了修改,其共性是建立或完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这种对国家安全审查的关注和强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最大法律风险。从国家安全审查的法律实践中可见两个明显趋势:国家安全概念的扩张与审查过程中政治考量因素的增加,但中国企业应将政治风险与政治因素转换为法律层面的问题,合理进行并购申报,并通过东道国诉讼程序、WTO规则、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等多种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海外并购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张守文 《现代法学》2024,(1):121-133
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体,具有不同于政府等主体的特殊性。基于经济宪法和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国家主体在经济法中具有独立地位,其经济职能的履行和经济职权的行使,应受经济宪法和经济法的约束,以体现国家理性的要求。此外,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体在总体上是“现代国家”“经济国家”,并在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中具体体现为预算国家、税收国家、债务国家、规制国家等多种国家形态。研究经济法中的国家主体,应结合国家目的或国家目标、国家任务、国家职能、国家理性或国家理由等影响因素,分析具体的国家形态,由此有助于审视法律规定背后的法治原理和法治问题,揭示经济法制度中国家主体存续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在法治框架下解决国家调制行为的合宪性、合法性问题,切实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循上述研究路径,有助于提炼经济法中的国家理论或国家主体理论,深化经济法学主体理论乃至整体总论的研究,推动经济法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其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功能成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助推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形象的塑造正面临着一些挑战,进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策略探讨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陈硕 《法制与社会》2010,(25):154-156
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面临诸多劣势与困境,造成了这些国家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政府低效,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遭到破坏。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直接体现为政府低效、社会无序、经济落后等,并较为完整地映射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上。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成为了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的负面结果和重大阻碍。基于自身所蕴含的公益性、公民性、自主性和多元化属性,公民社会的良好发育是解决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现状的首要目标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一个全领域和全体系的战略,在实施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来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政府究竟应承担何种福利责任?1970年代福利危机后,欧洲福利国家一直在反思该问题。通过选取ISSP"社会不平等"数据中的典型国家——英国、德国、瑞典和匈牙利——进行研究,论文发现由政府承担福利责任已经在不同福利体制国家中达成共识,绝大多数公民都赞成由政府承担福利责任。尽管如此,公民对政府应承担何种福利责任的态度仍然表现出差异性。论文发现福利体制并不是解释公民福利态度的唯一影响因素,个人自利与社会分层因素,对社会公平现状的判断也同样对福利态度有影响,而且影响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不同的福利问题表现出差异性。由于福利态度被视为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福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民意,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5,(4):77-88
在国家荣誉制度的立法过程中,应对其政治理念、宪法依据与宪制功能有深入的认知。荣誉制度作为连接国家与公民的政治纽带,一方面强化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归属,促成政治认同与进行社会动员;另一方面则代表国家对公民进行教化与规训,经由英模塑造达成特定国家目标。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双重主体结构"与实现路径,国家荣誉构成个人荣誉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于国家任务的实现。此外,国家荣誉制度兼具重要的宪制功能,包括了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建构、对于政治诉求的吸纳,以及引导主流价值观。国家荣誉立法应符合宪法所设定的原则,提高与增强国家荣誉的权威性和稀缺性,强调评审机制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并通过荣誉制度来培育公民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8.
论文指出了全球化的三个重要维度并分析了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性。基于对研究文献的分析,论文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是可以区分的.同时讨论了这三种维度的各项指标。有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或福利国家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文献,得出了不同结论。经济全球化固然有其重要影响,但全球的和/或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因素却决定着社会政策发展的可能类型。因此,只有把全球化的政治与文化因素等方面也考虑进去,才能充分地认识社会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国家政治决策与刑法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政治决策和刑法的变革问题是一个既关涉政治,又关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问题;是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问题。深入考察国家政治决策和刑法变革关系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现实中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两者关系发展之趋势,以求裨益于我国政治之发展和刑法的进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国理政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基础之上的。国家观是马克思历史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不仅是实现其哲学观变革的必要步骤和确立实践唯物主义原则的必备环节,也是马克思成就自己的社会学思想和政治学理论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早期对黑格尔国家观和法哲学的批判只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哲学立场,并为后续的社会批判寻求到可靠的哲学基地,那么,马克思在1845年之后的研究则展现出了他明显的政治目的和诉求。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国家观的哲学基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国家的本质及国家消亡的过渡性分析,才能揭示出马克思关于国家问题的核心思想,从而展现出对现代国家治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缺失人权精神的滋养,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失去灵魂。发展是一个扩展人权的全面过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四个维度,要知悉发展的"质量"如何,就必须以人权为基点进行度量。以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和文化权四项基本人权来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相当重要却长期被人忽视的评价标准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却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诸多困扰。城市问题是城市犯罪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温床,从整体层面上研究城市问题对犯罪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所有的城市问题中,城市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两种主要的"城市病",而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其互动效应与联动效应对城市社会治安大环境的形成,对城市犯罪问题的衍变,对犯罪行为的主体与受体的塑造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建国后我国城市犯罪在政治与经济问题的综合影响下,曾形成了4个犯罪高峰期,目前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3.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这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和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来充实和丰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体系。增强教育客体的本位意识是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客体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教育方针等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对“民法上人”的特点或称“色彩”的假设是民法制度展开及其正当性的基础。罗马法上的人具有多神社会中“家”的祭司和二元社会中“家”的主权者双重色彩。近代民法上的人像包括人是“主体”的世界、抽象理性人、孤立的“经济人”三重色彩,其底色——对理性和人性的乐观主义,是近代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法律制度正当性的真正基础。人在工业社会的异化摧毁了乐观理性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揭示:人与人被无可避免地连结,非物质因素、非理性因素经常分别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嬗变中的现代民法上人像色彩包括:被连结在社会网络中受约束的人、混合了自利和激情的有限理性人、平等性丧失的“具体”人、去神圣化的人、相互协作、相互关心的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东亚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政体在政治集权、经济自由、开放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飞跃和社会发展。虽然新权威主义政体并不排斥民主和法治,且宪法均获得了名义上的权威,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战略,东亚国家政治结构呈现出民主工具主义和"国家主义法治"的症状。在20世纪末期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东亚各国通过立宪主义的方式实现了民主主义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与发展,影响犯罪的各种因素也不断突变,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与高位徘徊并存,犯罪的地域重心逐渐发生偏移,犯罪主体日益多元化,新的犯罪类型不断涌现。本文即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犯罪案件的诸多特点进行考察,以期对犯罪预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斌 《行政与法》2007,(12):49-50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必然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缓解经济和政治危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理论来推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8.
The recent political debate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corruption on the new economic ord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unique not only for its detailed and public manifestations, but also because it works around the acceptance of some degree of corporate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within China. The concern for corruption i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ommerce is not, of itself, novel.We prefer in this paper briefly to focus o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from within which this concern has been generated, to comment on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C in associating the pall of corruption with the undermining of more capitalist economic reform, and then to examine how the legal definitions and controls on corruption have been transformed to complement a new political agenda. Associated with this, it has been necessary to advance some rather tentative prediction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s in the PRC, their justifications, and pressures o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which is said to be corruption generative.Speculation about the future face of economic corruption in China is of limited value when one is interested in questions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s the definition, ind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rruption is a political process which may pay little regard to realistic indicators, so too the creation of control initiatives may not be dependent on predictions of actual developments in graft. We have endeavoured to show that recent regulatory programmes in the PRC themselves indicate much about the commercial contradictions that underly the new economic order, as well as evidencing the socio-legal dilemmas inherent in anti-corruption offici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introduction the editors showcase the papers by way of a structured project and seek to clarify the two key concepts cited in the title. We consider the history of the idea that knowledge is an economic factor,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regions provide the relevant system of reference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rrent transformations in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t various level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etamorphosis in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ed advantage will be elaborated. The various papers arising from a conference on this subject hosted by Memorial University, Newfoundland, Canada are approach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Many political essayists and judges writing in the early republic sought to circumscribe actions deemed oppressive and otherwise interfering with civil liberty. Associations seeking to advance a set of narrow interes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public posed a threat to civil liberty. The way that threat was interpreted in the specific case of labor associations is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t was not the economic power of such entities that gave rise to indictments. Rather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rivate confederacies" acting as an "imperium in imperio" was cited as the key threat to the new political order. Thus, Judge Levy in granting legitimacy to the American labor conspiracy laws did not cite common law precedent but his concern that "a new legislature consisting of journeymen shoemakers" would usurp the legitimate power "of our state legisl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