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马忆南 《中国司法》2002,(11):38-39
最近,围绕《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一些媒体和学者,就“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是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保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依照《消法》相关规定,知假买假索赔行为不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因而不受《消法》保护。这本来是明白无疑的道理。但是,有的论者却将它等同于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强行列入《消法》的保护范围。《为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正名》一文(原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18日一版,以下简称“为文”),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最近,围绕《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一些媒体和学者,就“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是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保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依照《消法》相关规定,知假买假索赔行为不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因而不受《消法》保护。这本来是明白无疑的道理。但是,有的论者却将它等同于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行为,强行列入《消法》的保护范围。《为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正名》一文(原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18日一版,以下简称“为文”),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乍看“为文”,理…  相似文献   

3.
关于"职业打假者"是否是消费者,"知假买假"能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等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都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从法律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职业打假者"不是消费者,他们不应获得惩罚性赔偿。"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消法》不仅没有理论依据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完全取消对这种行为的保护,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等多种方式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近日,正在征求意见的上海市消法修订草案,对“打假英雄“王海式的“知假买假“行为作出了新的解释: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而以打假为目的的购买行为则不属于消费者行为,因而不受立法支持(2002.7.17<文摘报>).……  相似文献   

5.
知假买假的现象自1995牟“王海打假事件”出现以来已有16年了,但对于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于惩罚性赔偿,学术界、司法界仍然没有定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对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知假买假行为的处理态度由支持转向否定,以至于司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遭到严重质疑。本文对《消法》49条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分析,从而认定知假买假者为消费者,应该对其适用惩罚性赔偿。  相似文献   

6.
正知假买假是指消费者在明知即将购买和使用的商品是假货的情况下,仍然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行为。由于此前知假买假者的身份颇受争议,部分知假买假者的维权之路颇为艰难。2014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认定"知假买假也为消费者",引发学者和坊间的关注。2012年年末,北京市消费者沈凯知假买假,购买  相似文献   

7.
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文简称消法)第49条对经营者的商业欺诈行为规定承担双倍赔偿责任。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惩戒功能。但是由于缺乏对消费者获赔的主观方面明确规定,法理和司法实践中对知假买假者能否获赔,成为赔偿对象观点做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获赔的构成要件为购买行为和经营者欺诈行为两个要素,知假买假者具有获得赔偿权,成为赔偿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获赔的构成要件有三,即购买行为、经营者欺诈行为和购买者无主观恶意,知假买假行为人不是“消费者”,不…  相似文献   

8.
张妍 《法制与社会》2013,(12):237-238
本文从消费者主体资格及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两个方面探讨知假买假情形下是否能适用《消法》第49条的惩罚性赔偿规则;从《消法》、《合同法》及法制理念方面否定知假买假行为。  相似文献   

9.
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假买假行为使用惩罚性赔偿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立法目的、消费者的认定、欺诈、打假的社会功能等四个方面。由于《消法》立法目的不明确,无法作为立论依据;由于举证难,无法否认知假买假行为为生活消费需要、事先知假,应该认定知假买假者为消费者、销售者存在欺诈,因而可以适用惩罚性规则;从社会功能上看,知假买假客观上净化了社会环境,提高了社会福利,因而法律应该确立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知假买假行为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假买假行为自出现以来是否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就颇受争议。反对者认为知假买假者不是受欺诈而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所购商品不是用来消费的,而且对知假买假者的保护也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目的等理由主张不应予以保护。本文从知假买假者的消费者身份认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取向以及保护知假买假者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论证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该保护知假买假者。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以来,伴随着"王海现象"的出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出现的"知假买假"这一新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且有关"买假索赔"的案件也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出现,对"知假买假"者的法律地位及"欺诈行为"在法律上的确定与评价,已成为我国法律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因其提出"不保护知假买假"的观点而倍受争议。时隔1年,上海高院叫停"职业打假",明确规定:经营者对故意购假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赌博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根据“知假买假”者的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可以将其区分为消费者与非消费者.前者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获得惩罚性赔偿;后者应适用合同规范与行政奖励制度,逐步实现从职业打假人转变为职业举报人.《民通意见》第68条存在将“欺诈”混淆为“欺诈行为”之嫌,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法》第55条适用的理论争议与裁判不一,也使得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司法解释之间产生了龃龉.但即便将《消法》第55条所称的“欺诈行为”限于经营者单方行为,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仍然需要以经营者存在瑕疵担保责任为基础.“知假买假”获赔所涉及的法律规范可分为基础性规范、构成性规范与判断性规范三种类型,不同规范在“知假买假”获赔中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贾淑英 《证据科学》2002,9(3):152-153
本人从2001年8月24日的中国消费网看到一篇题为<患者受欺诈,获得双倍赔>的报道.该报道介绍说:发生在辽宁省某市的两起医疗纠纷案件,经由人民法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规定,判决医院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同时依据<消法>第 49条的规定判决医院双倍返还手术费.这两个案件的判决在当地开了医疗过失双倍赔偿的先河,被消费者保护团体认为是一种创新,"既拓宽了<消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范围,加大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新的渠道,值得提倡." 本人认为, 虽然医疗过失责任能否适用<消法>尚存争议,但根据<消法>第49条规定的适用条件,医疗过失责任不能适用<消法>第49条规定却是非常明确的.因此,法院适用<消法>第49条判决医院双倍返还手术费是错误的.本文将结合上述两个案例,具体阐明医疗过失责任不能适用<消法>第49条规定的法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伴随“王海购假索赔现象”的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经营者及各级执法机关的普遍关注.《消法》第49条对商业欺诈行为所设定的罚性赔偿责任,一直是社会上、行政执法上及司法审判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对其理解及适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工商行政管理机  相似文献   

15.
国家规定"双倍赔偿"制度增强消费者地位,加重经营者的义务(责任)是有特定目的的.如果加重经营者的义务(责任),使经营者可以规避而转移责任,或者使消费者有意选择增加社会负担(成本)的行为,最终导致增加了社会活动总成本,这就违背了"消法"的立法目的.目前"双倍赔偿"制度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这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问题.综合考虑"双倍赔偿"制度利弊,现阶段应该可以包容"知假买假"行为,但同时需要严格限制"双倍赔偿"制度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就民事权利的保护而言,作为权利宣言的民法典首先是从预防功能来体现商品交换的行为规则的,而作为负面调整的民事责任则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的恢复原状之法律机制.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从其立法目的,从特殊侵权在社会生活的扩展以及随之而发生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变化,足以证明其在本质上就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来说,其实就是消费领域的侵权责任法.  相似文献   

17.
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众多的法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无疑是一部颇有成效的法律。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从“王海现象”出现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法学理论界、新闻界以及司法部门,对于王海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这场争论的焦点是;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不是消费行为?是否属于“生活需要”?是否可以获得消法第49条规定的加倍赔偿?在这场争论中,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各执己见,但最终似乎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两个相同的案例,两种不同的判决 出于对“消费者”概念的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王海知假买假,双倍索赠的行为,经新闻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王海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全国其他地方先后出现了一批效仿者,从而引发出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王海现象”。对王海现象,有支持者,有反对者。从法院司法审判的立场来看,是否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予以支持,做法极不统一,同一类型案件出现不同的判决。王海现象引发的法律问题亟待分析、研究,最高法院应及时做出司法解释。一、消费者的基本含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本意知假买假、双倍索赔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司法保护,争论的…  相似文献   

19.
国家规定"双倍赔偿"制度增强消费者地位,加重经营者的义务(责任)是有特定目的的。如果加重经营者的义务(责任),使经营者可以规避而转移责任,或者使消费者有意选择增加社会负担(成本)的行为,最终导致增加了社会活动总成本,这就违背了"消法"的立法目的。目前"双倍赔偿"制度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这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问题。综合考虑"双倍赔偿"制度利弊,现阶段应该可以包容"知假买假"行为,但同时需要严格限制"双倍赔偿"制度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修改已经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5年立法规划中,消法首次大修已经提上日程.近期,在中国法学会举行的首场"法治聚焦"恳谈会上,多位法学专家认为,应当充分评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消费者的影响,完善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