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赋予法院对行政裁决司法变更权的必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政裁决诉讼的特殊性在于解决裁决自身的合法性不是当事人的最终目的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原来的民事争议才是其最终目的。现行行政诉讼法没有赋予法院对于行政裁决案件的司法变更权 ,在实践中诱发出不少问题。从行政诉讼法的宗旨、行政裁决的法律定位等方面看 ,极有必要赋予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司法变更权  相似文献   

2.
唐丰鹤 《法治研究》2012,(2):103-110
法学界对于疑难案件及其法律方法有着较为固定的看法,其实这种固定的看法是值得检讨的。以往对于疑难案件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疑难这个角度出发。而甚少考虑案件在处理上的疑难。相应地.疑难案件的法律方法也没有针对案件在处理上的疑难提出对策。为此,我们必须更新对疑难案件的界定方式,并且相应地对法律方法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申请仲裁和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也随之增加。因此,及时、正确、合法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略述已见。一、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具有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引起纠纷后,对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期间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1995年卫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4.
司法案件分为一般案件和疑难案件,一般案件就是直接适用法律规则就能得出可接受性结论的案件,绝大部分案件都是一般案件,都不会进入大众的视野,不会成为社会的焦点,不会聚光为舆论的中心。但是疑难案件不然,疑难案件超出了一般案件的职业性之外,它提出了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的普适性问题,而非仅仅是一个法律专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Ralf Poscher  隋愿 《清华法学》2012,6(4):102-115
当前的裁判理论都依赖一个形式主义的普遍预设,认为在法律不确定的条件下,疑难案件的裁判不再是法律裁决,而是非法律的自由裁量.不同的裁判理论是对这一普遍预设的不同回应.教义学理论拒绝接受这一普遍预设,坚持疑难案件裁判的法律属性,进而捍卫法律的自治性.教义学理论能为疑难案件的裁决提供理论上可行、规范上可欲、实证上充分的说明.教义学理论以法律论证场域为基础,而法律论证场域又有其特殊的教义学结构,这一结构能够确保疑难案件裁判的法律属性.法律论证场域创造了裁决人与具体当事人的经济、政治或道德利益的距离,而这一距离又保障了公平裁判.法律论证场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时代变迁而孕育的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6.
合同诈骗罪是检察工作中的常见罪名,由于其通常涉案数额较大、涉及法律关系众多,经常会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本文以审查起诉中的一起真实案件为例。对合同诈骗犯罪数额的认定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两项专门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中明确规定,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我国法律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衔接上,对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对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程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司法实践积累一些经验,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司法对于仲裁裁决的监督,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其中法律对于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很简单,仅仅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时要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但是对于应该适用什么程序进行审理则没有详细的规定,这无疑与体现了司法对仲裁的监督的主要方式的撤销仲裁裁决的重要地位和性质不符,没有具体的进行司法审查的程序的设置就无法保证司法对仲裁监督的合法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程序的介绍以及探讨,得出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性质为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托,对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案件的程序进行重新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选举是实现国家机关政治统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制度基础。保证选举活动合法进行、依法解决选举争议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由议会自己来审查议员选举合法性问题的制度在法国被证明是失败的。从第五共和国开始,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承担了选举法院的角色,审理国会议员选举争议案件。法国议会选举争议裁决制度的发展过程、审查原则、处理程序对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牟华  王宁 《山东审判》2005,21(6):58-60
近年来,在司法领域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疑难案件,在学界与司法机关、学者与法官之间引发了很多争论。对于法官来说,面对有争议的案件,不论是等待司法解释的出台,还是依靠上级法院的答复,或是依据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作出裁决,都可归结为是法官对法律的解释问题。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正确界定裁判解释,确立正确的法律解释观,突破束缚法官进行法律适用的瓶颈,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对我国法律解释概念的考察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关于法律解释的研究十分活跃,但就法律解释的概念似乎尚未形成通说。按照张志铭教授在其《…  相似文献   

11.
Galvanised by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many jurisdictions now recognise children’s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s that affect them. While such legal rights have increased, research on family law proceedings shows how children’s views can still be undermined, ignored or not even sought in decisions about them. This article uses the academic resources of childhood studies, to consider dominant and alternative narratives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within Scottish family law. Drawing upon reported case law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gains protection by being institutionalised but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s attenuated because it is not recognised as relational and contextual. As rationality, consistency and autonomy are privileged, the weight given to children’s views is lessened by concerns about children being manipulated or distressed. Courts and their decisions may be child-focused, centring on children’s welfare, but they are not child-inclusive, involving children in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2.
本文清楚地阐述了反对立法的司法审查的核心理由,适些理由是在特殊宪法体系下,封特殊决策和司法审查出现的历史的简洁讨论中得出的。本文批判司法审查基于两个基础:第一,文章主张没有理由认为由司法审查保护权利能比由民主的立法机关做得更好。第二,本文认为,除了产生的结果外,司法审查是民主但不正当的。然而,反对司法审查的理由也不是绝对或者无条件的。在本文中,这些理由以若干条件为前提,包括假定社会有着运作良好的民主机构,社会申的大部分公民认真对待权利(即使他们可能并不赞同他们拥有的权利)。文章末尾则讨论这些前提条件丧失时会出现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以前有关“依法收贷案”的研究文章都认为这里的“法”就是“现行国家法”,但对此案细致分析发现并非如此,而是“王法”即中国传统法。中国国家法自古至今有一种严重的国家主义倾向(而今表现为一种现代化倾向),缺乏一种现代法律所需要的人本主义精神因素,因此,国家法只得到了国家外部力量的推动,缺乏内部力量的驱动,其社会化动力不足。其社会化程度远低于中国传统的“法”与“德”,最终被“王法”置换,为中国传统的“德”所打败。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你的贡献"是每位法学学者在探索法治进路中都有必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显然法学学者的贡献并不在于逆程序正义而对当案的法官就该案进行"评头论足",因为这种程序不当的行为不是在创造与推进法治,相反,是通过传统的人际关系说来扼杀正义与创造社会不公。法治进路中,尽管时下法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学者应给予法官应有的宽容、尊重与信任。  相似文献   

15.
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4,22(5):119-122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4种 :( 1)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 2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3 )个人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4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实际上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的普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当今各国准据法确定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看,尽可能地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限制法院地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案件判决结果的一致性是发展趋势,但基于法院地法适用的实践以及国际私法的法价值目标,适用法院地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涉外非婚同居财产纠纷的法律适用而言,由于该涉外民事关系的自身特殊性,以及解决相关冲突规范可能存在的连接点不周延和实现国际私法实体正义的需要,法院地法的适用在涉外非婚同居财产案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的是美国关于犯罪本质的哲学解释。刑罚既包括过错犯罪。也包括严格责任违法,这两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刑事责任类型。美国学界主张过错犯罪的要点在于其是侵害公众利益的不法行为,并非由于其危害公众利益,而是因为公众负责处罚此类行为,即它们应该得到国家的处罚。不法行为得到惩罚是因其性质严重,它们不敬重社会公认的价值;只有当行为人违反重要价值时才应得到处罚,不仅是出于对刑法实用主义的考虑,亦取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美国学者分析过错犯罪和不太严重的违法行为,认为后者同样存在着损害公众利益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diation, collaborative law, and cooperative law based on the parties' capabilities, attitudes about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assessments of and preferences about the risks of various procedures. Each of these procedures has virtues and there is great value in providing clients and practitioners with a choice of procedures. Under collaborative and cooperative law, lawyers and clients agree to focus exclusively on negotiation from the outset the case, typically using a problem-solving process. Collaborative law involves a written "disqualification agreement" between all the parties and their lawyers under which lawyers are disqualified from representing parties in litigation if either party chooses to litigate. Cooperative law is similar but does not use the disqualification agreement. Because most communities do not have lawyers offering cooperative law, collaborative law groups should encourage at least some of their members to offer clients the option of cooperative law.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imperfect information on the optimal law enforcement literature. We assume that individuals can be imperfectly informed about the probability of apprehension and about the san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bability and the sanction might pose a problem to criminal deterrence. If that is the case, there are clear incentives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bout law enforcement (probability and severity of sanction). However, note that individuals also have incentives to buy information about law enforcement: they may erroneously decide to become criminals (because they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expected sanction) or they may erroneously decide not to become criminals (because they have overestimated the expected sanction).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it is optimal to complement criminal punishment with som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陈杨 《时代法学》2014,(3):102-108
关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理论上出现过多种学说。基本学说有二元论、国内法优于国际法的一元论、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一元论、协调论;国内主要有相互联系论、法律规范协调论、利益协调论等。国际法和国内法是有着本质区别但是联系又十分密切的两个法律体系;二者在各自利益的推动下协调发展;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有趋同化的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