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蛋白质降解与死亡时间推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Xiao JH  Chen YC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0-112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在死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客观依据。方法大鼠麻醉致死后置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18d的改变,在不同时间点剪取肝脏组织抽提蛋白质,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降解变化并对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在死后8d尚可检测,死亡10d后检测不到;在死后2d,α微管蛋白已检测不到,但可检测到β微管蛋白,死亡4d后,β微管蛋白也检测不到。结论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死后降解存在差异,其在肝脏组织保存时间的不同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1):221-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5):219-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mRNA稳定性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鼠肺、胸肌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在死后不同时间的表达,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改变,在不同时间点抽提相应组织总RNA,利用RT-PCR技术检测β-actin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肺β-actinmRNA于死后12d仍可检出,胸肌在死后8d的检测呈阴性。β-actinmRNA在肺脏和胸肌的稳定性呈现器官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结论观察死后肺、胸肌β-actinmRNA的变化,可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尸体肝细胞AgNOR不同时间形态改变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人体死后不同时间肝细胞Ag-NOR的形态变化,探讨它与死亡时间两者间的关系。经图像分析灰度值测量,结果表明: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灰度变化的量化指标提示,图像分析AgNOR的灰度改变,与形态改变一致,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豚鼠肝细胞印片,观蔡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死后变化,探讨AgNOR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提示AgNOR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种新标志。  相似文献   

9.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眼组织推断PMI取得了一定进展,机体死后眼角膜、房水、虹膜、晶状体、玻璃体液、视网膜等改变均呈现与PMI高度相关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眼组织不同结构死后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学、遗传物质改变等方面,对PMI推断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死亡大鼠看家基因mRNA时序性降解的组织差异性,评价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方法SD大鼠20只分为死后0、1、3、5、7d共5组,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提取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在相应时间段提取RNA,应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织中看家基因GAPDHmRNA和β-actinmRNA的水平,Vilber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扩增产物IOD值,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GAPDHmRNA、β—actinmRNA扩增产物相对灰度与积分光密度值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大鼠脾脏和脑组织GAPDHmRNA和β-actinmRNA在死后5d内可检出,心脏和肾脏在死后3d内可检出,而肝脏和肺脏GAPDHmRNA和β-actin mRNA降解较快,仅在死后1d内可检出。结论脑组织和脾脏中mRNA稳定性较好,适用于PMI特别是晚期PMI的推断。除环境温度外,环境湿度也是死亡时间推断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观察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不同时间其皮肤大体、组织学的改变,为推测较长的死后间隔时间建立实验动物依据。方法观察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死后变化,并间隔一定死后时间取皮、染色和镜下观察。结果死后发生骨、软组织分离,A组约需35d,B组需13d。皮肤有形细胞成分和附属器完全分解破坏,A组约20d,B组7d。胶原纤维在A组死后40d(B组12d)仍有部分保留完整。结论环境温度差异是造成A、B两组发生死后改变时程不同的主要因素,利用皮肤大体、组织学改变可望较系统和准确的推测晚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机体的细胞核内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图像系统,选择核面积、积分光密度等7种参数,研究了15只大鼠心肌细胞在死后25~49h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心肌细胞DNA含量测定适合相对较长死亡时间的推断。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心肌细胞DNA含量将有可能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家兔眼玻璃体液21例元素含量PMI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精确推定PMI的方法。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系统研究了家兔死后96h内眼玻璃体液21种元素含量与PMI的相关性。结果眼玻璃体液Co、Mo、Cd、Sb、I、Pb、Bi、Li共8种元素与PMI无关。K、Mg、Fe、P、Na、Al、Ca、Ti、Ni、Cu、Zn、Sr、Ba共13种元素含量与PMI有关。结论眼玻璃体液K、Mg、Fe、P、Na、Al、Ca、Ti、Ni、Cu、Zn、Sr、Ba共13种元素与PMI有关。为研究人尸体眼玻璃体液元素与PMI的关系奠定了选择指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死后大鼠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浓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 方法取健康SD大鼠处死,死后不同时间取肌肉组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微生物ATP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并于10d再次略微升高.PMI在0~9d内与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拟合最优.以PMI为自变量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0.020x3-0.166x2-0.666x+13.412(r2=0.989,P<0.01).结论 死后肌肉组织中微生物ATP含量变化可用于PMI推测;本检测方法所需检材量小,不受组织自身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寻找一种精确推定死亡时间的方法。方法 应用 754分光光度计,在 420nm波长下,检测了 48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的眼玻璃体液消光度,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 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X)与死亡时间( Y)呈线性正相关( r=0.983 27, P< 0.05),在死后 0~ 72小时,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存在回归关系( F=116.54, P< 0.05),直线回归方程为: Y = 453.30X+ 0.75 [Y为死亡时间 (PMI),单位为小时; X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结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的测定可作为推断死后 72小时内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斌  陶涛  李倩楠  闫红涛  金菊  黄红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3):167-169,F0002
目的研究大鼠死亡后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颈、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三种方法分别处死大鼠,于死亡后0﹑0.5﹑1﹑1.5﹑2﹑3﹑4﹑8﹑12﹑18和24h时间点取腓肠肌,利用PAS染色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糖原含量变化。结果大鼠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随死亡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减少。结论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国内外法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肉眼观到镜下观,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出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眼角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及房水等均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与死亡时间高度相关,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本文对其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分析大鼠死后15d内背部皮肤的光谱变化,以此推断死亡时间。方法大鼠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50%的环境中,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提取其背部皮肤,收集红外光谱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鼠死后背部皮肤组织光谱吸收峰的峰位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强度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构建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2,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30 d。根据模型中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指标确定推断死亡时间的贡献波段为1760~1700cm-1、1660~1640cm-1、1580~1540cm-1和1460~1420cm-1。结论应用FTIR技术检测大鼠死后皮肤组织的光谱学改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 changes of postmortem corneal opacity are often used to roughly estimate the postmortem interval (PMI) in forensic practice. The difficulty associated with this time estimate is the lack of objective means to rapidly quantify postmortem corneal changes in crime scene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data analysis model of PMI estimation and implemented an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for examining the sequential changes of postmortem corneal digital images, named Corneal‐Smart Phone, which can be used to quickly estimate PMI. The smart phone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ttachment device that provided a darkroom environment and a steady light source to capture postmortem corneal images. By segmenting the corneal pupil region images, six color features, Red (R), Green (G), Blue (B), Hue (H), Saturation (S), Brightness (V) and four texture features Contrast (CON), Correlation (COR), Angular Second Moment (ASM), and Homogeneity (HOM), were extracted and correlated with PMI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 ha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PMI (R2 = 0.983). No intra/intersubject variation in CON values were observed (p > 0.05). With the increase in ambient temperature or the decrease in humidity, the CON values were increased. PMI prediction error was <3 h within 36 h postmortem and extended to about 6–8 h after 36 h postmortem. The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 of the blind test samples was 82%. Our study provides a method that combines postmortem corneal image acquisition and digital image analysis to enable users to quickly obtain PMI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