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存在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经常使用许多模糊概念和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为此,美国科学家札德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了“模糊集”的问题(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从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理论不仅在语言界引起人们的重视,还在数学、哲学、管理科学、信息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精确的界限,许多词语所表达…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确保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的使用中,表义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往往是由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共同完成的。模糊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科学家查德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集的名称,而不是非模糊集的名称。”一般说来,在文学语言中,模糊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要求语言必须准确明白地记叙和说明,使人正确理解,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但语言是复杂多变的,有时,为了达到高度准确,不使用确切词语,反而故意使用模糊词语,把话说得模糊些、灵活些,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事物,或给一时难以概括得了的事物留有余地,这不但不使人觉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反而比确切词语更能准确表情达意。因此,模糊词语的表达作用在法律活动领域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拟就模糊词语在法律活动领域中存在的基础、表达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书中的模糊词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政法学刊》2000,17(2):94-97
法律文书在大量使用确切性词语的同时,还必须适当选用模糊词语,选用模糊词语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确切的表意。法律文书在表述难以具体确定的时间空间、无法或不必确定的程度范围、难于或无需准确描述的频率数量、带有预测推断性质的内容情节、不便或不宜直言的情景事实等状况时宜用模糊词语。运用模糊词语可以使法律文书的语义更确切、表述更严谨、文风更庄重、章法更协调。法律文书在使用模糊词语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超越一定的“模糊度”,不能偏离具体的题旨语境,不能忽略其与确切性词语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略论法律语言中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的使用杨淑芳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的语义比较确切,如:“凌晨四点”、“十四公分”、“十五周岁”等等,我们将这类语义中心明晰,语义边界也明晰的词语称之为确切词语。还有一些词语,其本身的含义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如“...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通读法律条文 ,我们就会发现 :所有的法律 ,都普遍存在着一些常用的法律词语。比如 ,“应当与必须”、“可以与有权”、“禁止与不得” ,以及“但书”、“名词解释”等等 ,几乎每一项法律都可以找到它们。这些词语 ,是法律表述必不可少的工具 ,并赖以表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意图。因此 ,学会这些常用法律词语的运用规则 ,有很大好处。在立法工作中准确运用法律常用词语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懂得一些运用法律常用词语的知识 ,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每一项法律的基本精神 ,也是很有帮助的。一、应当与必须我国的现行…  相似文献   

7.
商标显著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显著性”这一概念是商标法正常运行的关键,1其重要性就好比新颖性之于专利、独创性之于作品。2与此同时,各种文献在谈到商标显著性时常常不加区分地混用不同的词语,而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往往又可作不同的理解。可见,显著性既是商标法上最为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含混的术语。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语源、法义和学理三方面对该概念进行辨析,以便为后续研究作必要铺垫。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是指承担机动车在运营过程中交通事故所产生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者。从 2 0世纪开始以来的世界各国机动车损害赔偿的立法史看 ,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研究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令立法者颇感困难的问题。其焦点在于如何使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和界定这个特殊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现今世界各国有关机动车损害赔偿立法 ,对责任主体有不同称谓。美国及挪威使用“所有者”一词 ,英国采用“使用者”一词 ,德国、瑞士使用“保有者”一词 ,荷兰使用“所有者”和“保有者”概念 ,奥地利使用“驾驶者及…  相似文献   

9.
“山寨手机”最初的概念非常明确,我第一次拿到资料,一看那么多的“山寨”,显然这个概念已经流变、转换了。分析“山寨”概念,这个不是法律所能讲的,需要社会领域的专家,甚至是词语上的专家来解读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究竟是什么,到底应当怎样去合理使用,一直处于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本文欲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使用问题发表一点看法,望有助于其法律规范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ThoseMacedonians” ,saidhe ,“arearudeandclownishpeo ple ,theycallaspadeaspade” .———Plutarch ,ApothegmsofGreatCommanders,Philip一、委婉语 (Euphemism)在所有文化中 ,人们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想避免直接提到它 ,尽管在他们的语言里有这些词语。委婉说法就是用一个听起来比较婉约的词语来替代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H .W .Fowler说 ,委婉语是“amildorvagueorperiphras…  相似文献   

12.
“模糊”是个与“精确”相对的概念。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指事物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界限的不明晰性、量的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结论的相对性等。世界上许多事物现象并不象数学那样精确,龙其是语言现象,更具有模糊的特性,语言的特有魅  相似文献   

13.
刑法中“人民团体”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中多次出现的“人民团体”的概念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相当模糊的概念, 它也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 刑法中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的必要, 建议以“社会团体”的概念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4.
“理论源于实践。”当进入本题研究时,深感此言不谬。澳门、香港博彩业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广泛而发达,因而在理论上、口语上、法律上的词语就丰富得多,精细得多。而在当代内地几部权威的辞书里居然没有“博彩”的词目。不仅如此,由于内地、澳门、香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生活消费”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模糊概念,可以存在多种理解,但通常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的解释,是用清晰定义的方法完全否定消费者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抹煞了中间状态,是用精确思维解释模糊概念,结果遗漏了大量不完全属于消费者、又不完全不属于消费者的中介现象。认定王海是不是消费者,不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对劈”方法来推断,而是可以综合各种因素采取不同的推理模型,得出判决结果,但并不只存在唯一正确的判决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陈忠诚 《时代法学》2010,8(4):119-120,F0003
“Between”是英文标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但许多人对于它是否应当大写,感觉却是相当模糊的。打开不少的名刊一看,介词“Between”在标题中经常“被小写”。可见,许多作者,甚至包括我们经验丰富的编辑,对此都是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事诉讼的程序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海事诉讼中专有的法律概念,也由模糊变得清晰。本文针对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活扣押”与“死扣押”、“重复扣押”与“再次扣押”、“申请人担保”与“反担保”这样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以便于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跨界环境损害事件近些年呈高发态势,亟待国际法的有效应对。国际法学界当前在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界定问题上还存在模糊和分歧,成为跨界环境损害理论探索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跨界”概念的核心是主权国家的管辖与控制,全球公域排除在外。“环境损害”概念不限于引入性的环境污染,其他非引入性的环境不利后果亦包含在内。因此,“跨界环境损害”是一国管辖或控制下的地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破坏,对另一国管辖或控制的地区所造成的重大不利后果,包括对人身、财产以及自然环境本身在内的任何损害。  相似文献   

19.
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周影韶 《政法学刊》2005,22(3):119-121
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的国俗语义相同性很小。英汉颜色词语在社会属性、情感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英汉颜色词语国俗语义缺项。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的近代中西交往时期里,参与交往的主体的“法律”概念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是“策略”性、“目的”性的,而非“一般语言化”的。在这一特定时期里,交往中的“法律”概念的涵义表达是具体语境化的、而非“中西对立”化的。在区分“法律”概念的“感性使用”和“探讨使用”的条件下,这一时期的“法律”概念使用,从某种角度暗示着从近代演化而来的现代及当代法律话语实践本身的相对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和近现代政治经济相互纠缠的过程中,甚至在融入近现代政治经济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法律实践反而在一些基本方面依然可以是“独立”的。于是,发现一个认识历史的“法律行动者”的视角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