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道德教育应重视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之中。通过反思我国道德教育走向困境的现状,笔者认为要重视开发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实现道德生命的回归,这样才符合德育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进一步规定了学校道德教育应以着眼于人的德性培养为本身目的,通过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上的环境而发展人。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发展性精准资助,兼具保障性和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建构了针对贫困生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德性。在以往的德性教育中,资助者优势视角居多,受助者主体性匮乏,资助关系并不平等和对等,资助的显性及隐性教育功能受到制约。基于高校教育大环境和资助育人大生态,应辨识德知、德性与德行,心理、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着力破解贫困生资助依赖、受助乏力等衍生矛盾,满足贫困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形成主体互动的良性资助关系。要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坚持资助与受助互为主体,摒弃片面的权利论与义务论,充分挖掘发展性资助的内在利益,保持资助能力提高与育人能力同步、受助能力提高与道德能力同步,围绕技业、职业、就业等方面,提高学生发展性的能力德性。  相似文献   

5.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性,是人节制自己本性的欲望,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社会,建立一个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的道德人格。它是人的一种自觉自由的智慧实践。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德性与人生成功息息相关。两千年来,我国古代一直把德性作为导引人生成功、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阶梯。小德引导小成功,大德则导引大成功。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把道德、人格培养与人生成功策略相结合,把德性植人生命,才能真正展现德育的魅力,塑造高贵的人性,造就孩子光辉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音乐作为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主观意识,必然是道德主体德性的产物.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响的存在,更是道德主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并且反过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或隐或明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作为一种美的存在的德育,与音乐相互借助、内在交融、彼此互化.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创新德育理念、拓展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简化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其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三大重点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持。而由于在培养人方面的特殊功能,德育工作往往更被置于首要地位。政教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领导的重视和老师们的支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搞德育的局面,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具体说来,政教主任在工作中,要唱好“一二三四”歌。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教育应首先致力于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文化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忽视学生灵魂的塑造.在中学阶段.德育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班级道德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已有的依据学生身心和道德发展的顺序和规律来进行教育设计的学校教育拓宽了视阈。他认为人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重视危机、遭遇、告诫与号召、唤醒等非连续性事件对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规范教育"和"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两种取向的教育范式各执一词,相互对立,前者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规范灌输而忽略德性培育,后者注重对德性的追寻而忽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任一取向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整合和融通两者,建构规范和德性相得益彰的道德教育,才是道德教育获得长远发展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一贯以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博导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规律之一就是德智兼修.即德育和智育必须要一块儿修,一块儿提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指出,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德育的本质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每一类教育都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肩负着育人的特定功能。正是各类教育在本质上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决定着德育也应各具特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自由乃人之本性,也是人们休闲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追求,一方面,自由是休闲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自由是德育的灵魂。然而,纵观当前道德领域内诸种历史与现实景象,却不同程度地迷失了其自由本性,因此,必须实现休闲在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回归,以恢复道德教育的自由本性,使人们真正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4.
社会道德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把道德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培养上,并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体现参与性、发展性、指导性、合作性、渗透性,是多元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6.
美国道德教育三大学派之一的价值观澄清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现已成为美国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研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把道德看作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将道德教育视为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选择能力的过程,因此被人称为“面向能力的道德教育”。 价值观澄清学派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澄清在学生发展道德品质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认为采用道德价值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就会轻视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术人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的弊病,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和教育的失误有关。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探讨了学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策略。一、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1.研究生德育长期忽视学术道德教育。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只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却忽视与学术活动紧密联系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当前,研究生中已经出现了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如果任凭这些现象蔓延,污染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德性的培育.在传统思维定式中,学校德育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去记背既定的条文,期望学生的行为会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呈现对教化的遵循,而较少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选择.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在理念上的某种滞后性,导致不能有效建立起适应时代道德精神要求和青少年学生特点的现代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现实遭遇中、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蕴藏着宝贵的德育时机,是我们开掘学生道德品质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生活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目标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道德     
朱海山 《学习月刊》2009,(15):39-39
一个人有道德,一个社会有道德,一个城市是否有道德呢?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个人缺德。某个社会缺德.但很少听说某个城市缺德。城市一定有自己的德性.这一点勿容置疑。一个人的德性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情看出来.一个城市的德性却很难从一两件事情看出.因为城市的德性是综合的.是历史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那么城市的德性是不是不可描述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一个城市的德性.应该用历史的、全面的、人性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个人认为,考察一个城市的道德,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