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2.
生命化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实现道德与生命融合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一、影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当前,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有效性不足,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实际运作与目标要求实现的程度相差较远,即道德教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不相符合,与时代对它的客观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道德教育的传统特征以及"左"的思潮的影响.我国道德建设形成了长期不变并趋向僵化的第一教育理念和模式,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影响了道德建设的成效和社会道德水平的稳步提高.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5.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德高尚是一个全面自由人的必要条件。如今腐败现象复杂多变,腐败分子大到"老虎"、小到"苍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道德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工程,反腐倡廉不仅要坚持德育主客体的统一、坚持党性教育、坚持权力观教育、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批判错误思潮,坚持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坚持规范与完善伦理道德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道德教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而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施加德育影响,是实现道德教育从“灌输型”向“疏导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德育教学更具吸引力、渗透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文章重新解读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其对当代德育有许多启示,包括创建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学会关心、提倡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9.
从关学的视野反观道德教育,从德育的视野体悟关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知性德育要跨越其困境,实现改革效果明朗化,必须进行美学取向的实践。德育与美育同构的过程主要体现为道德内化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与美育的共同价值指向是善,美育给予德育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现代道德教育应重视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之中。通过反思我国道德教育走向困境的现状,笔者认为要重视开发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实现道德生命的回归,这样才符合德育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一、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德育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德育偏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道德需求和生活空间,难以实现学生自身知情意行的整合,使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只能…  相似文献   

12.
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通过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对学生施加影响,主张“学校即社会”的开放德育观,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这是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将有助于增强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德育质量与效果却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相脱离: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充分了解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唤醒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对于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发展性功能或价值取向已不是什么新颖的提法,如朱小蔓教授提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制约性向发展性转型,并认为发展性德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首先在人本身;人的发展包括德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班华教授认为,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  相似文献   

15.
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术人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的弊病,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和教育的失误有关。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探讨了学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策略。一、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1.研究生德育长期忽视学术道德教育。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只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却忽视与学术活动紧密联系的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当前,研究生中已经出现了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如果任凭这些现象蔓延,污染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6.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是高校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诚信教育入手,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应注重知行统一,从小事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诚信教育入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目前,高校学生的诚信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考试作弊、寻找“枪手”者…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建设目标的综合确定德育的概念及特征。德育,即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联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育,即培植、抚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也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做人的规矩。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是以强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则依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