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新城 《理论学刊》2002,60(5):27-30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 ,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从哲学的高度思考这些问题 (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描述、对策建议上 ) ,这是理论界一项重要任务。谈到改革 ,一般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怎样确定改革的对象和内容 ?如何理解改革的目标 ?按照什么原则选择改革的具体措施、步骤和方法 ?等等。本文认为所有这些问题 ,都必须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出发 ,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卫兴华 《新视野》2007,23(1):20-2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践,因而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著作。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一些理论问题,如:改革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改革与创新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祉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清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等,应当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苏共垮台的主要力量来自苏共党内,尤其是核心层,在指导思想上由“改革”变成“改向”。这一指导思想便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及其危害性,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越芬  许丹丹 《世纪桥》2009,(7):29-29,55
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文章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行性,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总抓手,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是巩固执政之基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好的重中之重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开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关注和努力探寻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一些历史资料为依据,从社会主义的核心观念出发,研究并总结出了一条以“平等”、“发展”、“和谐”为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军队党的生活》2013,(1):60-63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推动改革开放的大会,大会报告通篇充满改革新意,是一篇改革的扛鼎之作。报告把“改革”作为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高度,作出了“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结论。这是一言九鼎的政治结论.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令,使我们对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自从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个强调从基本国情出发,到既强调国情又重视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改革的角度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没有任何问题能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资本论》三大手稿.以与传统哲学教科书不同的方式,围绕以下十二个问题,展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关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经济的两大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的重要历史作用;货币的历史地位;资本的文明面;关于交往方式;关于资本的有限性;关于竞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于重建个体所有制;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我的结论是,马克思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的无穷的思想遗产依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指路明灯,马克思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没有任何问题能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资本论》三大手稿.以与传统哲学教科书不同的方式,围绕以下十二个问题,展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当代意义:关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经济的两大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的重要历史作用;货币的历史地位;资本的文明面;关于交往方式;关于资本的有限性;关于竞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于重建个体所有制;关于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我的结论是,马克思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的无穷的思想遗产依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指路明灯,马克思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创新贯穿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始终。改革创新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科学地界定了党的历史方位,把党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党的历史定位、现实定位和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搞好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而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增强党的阶级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加强党风建设,发挥党的最大优势,注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消除党脱离人民群众的最大危险。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一定要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角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历史方位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予以深入思考,应该把它置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这样四个历史过程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必须合理地解决以下三个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观、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进一步发展,我们党也面临政治、经济、思想化、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方面的新情况。为此,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履行领导责任,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思想,从而巩固执政基础。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要做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建立新的业绩,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进领导作风,消除腐败现象.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9.
80年来,我党主要有三大历史贡献: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这段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