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美德是否可教"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首先产生出德育的可能性问题,而可能性问题是探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前提。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的复杂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深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应以可能性论证为基础,以复杂性把握为依托,以有效性提升为重点。总体来看",人性向善"保证了德育的可能性,德育内容的庞杂及其矛盾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道德认知与行动的有效性则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简言之",人性向善"提供了理论支持,矛盾冲突明确了问题所在,认知行动指出了解决策略。这三者明确地回答了如何完整把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企业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道德素质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它是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是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催化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企整体德育的意识,创设校企联动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陈立影 《世纪桥》2012,(19):76-77
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世界,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本文针对高校德育脱离生活的现状,进一步主张构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实现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要重视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相结合,建立符合德育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个体道德体验"是个体道德的存在样态,灾难性"遭遇"能激发非正常状态下的个体道德体验,具有整体领悟性、时空贯通性、情感与理智融合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对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个体道德体验的调查与比较分析证实了体验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与德育价值。进行"遭遇"事件的道德教育转换,开展德育课程、活动设计与道德叙事是提高灾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07,(7)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成为了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德育的工作本质、高校的德育工作实质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探索适合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11.
魏明 《理论导报》2010,(4):51-52
以高职德育为参照构建整个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在目标上确立以低线道德出发的应用式德育;其次,教师应以低姿态展开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再次,要根据学生情况,从低起点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德育目标价值取向应突出政治道德与基础道德教育并重,强调理性驾驭科技的伦理精神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代职业道德理念,这是指导德育实践的源泉所在。客观检视高职德育现状,主要存在重技轻人教育思维、高职德育高效课堂建设不足以及课(校)外德育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提升高职德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道德培育;立足高职学情,三维度打造高效德育课堂;再塑校园德育空间,注重校园德育环境培养和优化;全面延伸德育空间,拓展德育社会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4.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复杂的时代处境对青少年德育造成了很多困扰,社会道德危机影响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从塑造文化环境、优化德育资源、继承传统思想、改进德育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德育途径问题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构成高校德育内容的三个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内容决定形式,教育教学途径应是由具体的教育内容决定的。探讨与高校德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途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应从自我审视的角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增强自身素质和育人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德育人际环境是指高校德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大学生周围,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大学德育人际环境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的体现,是德育活动开展的场域,是德育取得实效性的基本保障。同时,德育的人际环境作为德育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不同于其他子系统,具有稳定性、实践性、心理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出发,通过对情境德育概念的界定以及情境德育理论的价值分析,试图在情境德育过程中,充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启迪他们的思想道德敏感性,使他们在情境体验中自觉以优良道德的要求践行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历来广受社会诟病,成为德育难题,突出表现为不少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能力不统一。德育难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最根本的是没有很好地遵循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破解德育难题,慈善和慈善教育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慈善从根本上属于道德范畴,慈善是最广泛的道德实践。积小善成大德,完全符合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慈善法,它的意义更在于培育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为破解德育难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等举措,则为德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慈善教育的非正式教学特点又弥补了德育实践流于形式的不足,成为破解德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