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道德主体道德需要的欠缺、大学道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通过加强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培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等措施可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加强高校德育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桂平  王晓华 《传承》2007,(7):122-123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重视生活道德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德育评价机制;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龚晓会  常玉荣  蔡振禹 《前沿》2009,(11):138-141
高校德育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公寓社区班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的组织形式,以其为核心,可以带动组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实践方式的创新,解决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实现德育工作的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4.
高波 《青年论坛》2008,(4):77-79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本文从完成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入手,对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丹丹  邵妍  曹万鹏 《传承》2011,(18):42-43,87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离不开一定的原则及机制。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三贴近"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及德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健全运用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冰 《理论月刊》2001,(7):74-75
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核心。高校德育肩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科学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对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滕燕萍 《理论月刊》2007,(5):177-179
高校德育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信息化趋势、社会转轨等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目标单一过于理想化、内容脱离现实、途径方法陈旧单调等诸多不足,革新高校德育应确立体现道德理想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德育目标,树立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开放的现代道德教育观;适时更新德育内容,使道德理论与现实接轨;开发德育新途径,创新德育方法以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谈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政治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对高校的学生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因此 ,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在德育观念、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机制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亲和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 《理论月刊》2005,(11):155-156,158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以自身特有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亲近、和谐、感染、凝聚的力量。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将是新时期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朝运  胡平 《传承》2013,(4):34-35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环境复杂、内容固化、方式单一,实效性差,德育形势不容乐观。如能把影视教学法引入到高校德育工作中将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影视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视资料在高校德育中的不利影响,以确保它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虔信、敬畏与奉行。其不仅在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克服当下德育缺乏深度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等有独特的作用。道德信仰的危机或缺失引发了人们对德育的忧思,因此如何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缺位的现象,有效培育人们正确而高尚的道德信仰,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校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在给高校主体性德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使校园网络为高校主体性德育服务,进而探寻校园网络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出路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从校园网络给高校主体性德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角度出发,对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主体性德育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使高校主体性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性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青年论坛》2002,(2):74-75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是高校之职责所在 ,而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德育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则应当居于首要地位。然而 ,由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尚未构建一个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使德育工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 ,笔者以为可以从加强对德育理论的研究工作 ,解决全员德育意识不高的问题 ,探索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方法 ,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和优化德育环境等几方面入手 ,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之职责所在,而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德育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则应当居于首要地位.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尚未构建一个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使德育工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以为可以从加强对德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解决全员德育意识不高的问题,探索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方法,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和优化德育环境等几方面入手,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王红梅 《前沿》2005,(8):124-12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整个高校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可行性,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教育,以防为主,同时建设一支专业性较强的队伍,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需要是指人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等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它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学生道德需要的激发途径有:(一)改善认知法。(二)角色期待法。(三)榜样示范法。(四)爱心感召法。(五)灵魂启迪法。(六)情感感染法。(七)体验感悟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为一个价值多元化的国家。其高校德育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的德育体系。概括美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之后.发现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渗透、德育实践、心理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内容。本文研究探讨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做法.在比较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加强与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方工科院校德育工作实践,阐述了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地从德育理念、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等方面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更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以全球化为契机,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倾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西方国家的猛烈攻势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和难题。对此,高校德育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感,改进和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陆俊青 《公安教育》2009,(12):67-70
培养现代警务机制需要的合格警务人才,首先必须强化政治建警,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打牢学员“忠诚为魂、纪律为纲、服务为本”的思想根基。德育工作的创新,在于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