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文标早年颇具现代色彩的新诗创作中,就已潜藏着对现代主义抽象的超越、救赎精神的疑虑反思,并隐约可见现实关切、社会实践等思想特质,这为其后来参与“保钓”等左翼实践并最终与现代诗彻底决裂,埋下了思想的种子。在经受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美社会运动和“保钓”运动洗礼后,他将左翼的精神和理想带至台湾,其对现代诗的发难重新激起台湾思想文化上的左翼现实批判精神。因此,联系唐文标早期的现代诗创作活动,全面考察其左翼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才能更深入把握左翼革命理想中激荡的种种对现实、历史、民族的深切寄托。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4)
<正>一1950年至1969年的二十年,是白色恐怖覆盖岛屿的年月。一方面,台湾主流文坛皈依西方的现代主义;另一方面,一些特立独行作家坚忍着窒息的空气伺机冒出头来。七十年代来了,台湾文坛燃烧的年代来了。谁是岛屿满地荆棘的点火人?唐文标。谁是唐文标?一个为推展写实文学燃烧自己生命的作家。二唐文标(1936-1985),老家从广东穷乡移居香港,自幼便展现多方面的天才,数学特优之外,他是诗人,古典及现代文学、音乐和  相似文献   

3.
古远清 《台声》2003,(8):15-17
取材于台湾土地和人民的台湾文学,在戒严时代,一直是研究禁区。当局为了防止“台独”势力渗透,不许由“台湾”命名的社团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谁提“台湾文学”,会被认为不赞同“中华民国文学”,就会被安全部门过问,因而各大学根本不敢设立台湾文学课程。直到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的80年代,寻访台湾文化根脉的呼声高涨和本土思潮迅速占领各种阵地之际,情况才有所改变:1995年5月,“台湾笔会”与众多文化团体联手,邀请一批文化界人士和民意代表,到“立法院”举办公听会、记者会,强烈要求教育部门允许在各大专院校建立“台湾文学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探讨近20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风貌的基础上,发掘从台湾少数民族主体这一相对边缘视角言说历史的再现与批判潜能,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相关文学创作与诠释所折射出的台湾政治文化变迁。台湾少数民族与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处理台湾少数民族题材时的切入视角与美学策略有显著差异:台湾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追溯被汉文化入侵、改造和收编的历史,反思部落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溃败命运,并通过召唤部落文化传统来重建族群认同;非台湾少数民族作家侧重于以历史事件为扭结呈现创伤记忆,一方面流露出某种赎罪心理,另一方面也有淡化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冲突的倾向,以共构入史的策略将台湾少数民族的悲情转化为“台湾人”的悲情。本文认为,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分析应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论的兴起与本土化论述策略转型的社会背景的考察相结合,才能还原台湾少数民族议题在当代台湾的兴起与质变过程,进而把握近20年来文学领域对台湾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所呈现的历史眼光与意识形态心理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5.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及评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推行社区发展工作,由当局发动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基础、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建设,到70年代末衰落。到了90年代,在台湾社区运动、民众草根民主、地方文化复兴的要求下,社区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李登辉很快提出了所谓的“生命共同体”,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力图吸收挪用这股社区力量,并在日常生活行为和文化活动中,使社区成为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场所,以建构“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柴焰  焦勇勤 《青年论坛》2002,(4):117-118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文本的分析 ,其发展轨迹也非常清晰 ,从 6 0年代的反理论倾向到 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 ,其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6 0年代末到 70年代早期 ,主要是以妇女形象为主导 ;第二阶段是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主要是重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发掘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女作家。虽然在三个阶段中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思考焦点和理论主张有所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男权文化传统中的男权思想 ,针对“男性构筑的文学史”进行了颠覆 ,并力图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场”的理论中两大关键词就是关系、斗争。文学场域是一个特殊的社群,基于文学和学术活动而客观存在着长幼、世代等人际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文学场域也就存在因文学活动而产生的人际伦理关系,称为“文艺伦理”。台湾文艺期刊《文汛》创力、25年,作为文学场中的活跃因素,从办刊方针和编辑策略,以及重塑文艺界和谐、温馨、有序的文艺伦理,传承与创新文学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栏目设计、活动策划等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组织策划功能,积极倡导并自觉承担营建文学场域良好的文艺伦理的重任,并由此彰显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刊物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9.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接触到文化史领域是"五四"时期。那个时代,随着西学 东渐,不少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史专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这一现 实对我国学者研究文化史是一个推动。而20世纪前半期兴起的 文化论争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史这一新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至20 世纪40年代,文化史研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文化 史专著。以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成为这一时期许多学者研究文 化史的目的所在。在此我们试图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一梳 理,以便更好地了解文化史研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1〕朱立元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包括的范围实在太大。《中国文化史》丛书主要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讨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再加“史”,则主要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15.
汪毅夫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别人难以相比的重要成绩。一是近代台湾文学研究的开拓,可说填补了大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其成果已见于闺版《台湾文学吏·近代文学篇》和《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等书中。二是使研究由台湾文学向台湾文化扩展,其具体成果除了与吕良弼合著《台湾文化概观》外,还有新著《台湾社会与文化》。 俞元桂先生曾以“为学精细,长于考证”称赞他的这位得意门生;落实到这本新著,我则想用“显微”、“存真”等语来概括其著述的目标和特征。所谓“显微”,指的是毅夫常着笔于人们不甚注意的微小之处,加以细致的考辨、阐解,而其目的,乃是为了挖掘它们所涵纳的某种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清代早期台湾中部北部平地的乡村经济和业户经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代台湾移垦社会的重建工作是台湾史研究的一个热门。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中,北部平地的移垦史,更因集中了汉番关系,大小租制分类械斗。农民起义等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课题而引人注目。但是,这个时期的乡村社会往往被重建成以“垦首制”开发模式为中心的移垦社会。笔者认为这种重建是错误的,并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产生误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由于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的核心,因此笔者的重建工作将从乡村经济开始。在开始清代台湾中,北部平地乡村经济的重建工作以前,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垦首制”开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8.
一台湾新文学和台湾方言的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一向是比较默契。然而,半个世纪来,也有风涛澎湃的时刻。以1920年代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为发轫,代而兴起的台湾话文运动,起始是“台湾活保存运动”,继发为“台湾话文运动”,经过反复论争,大多数作者趋向于文学方言的道路。时过不久,特别是到了抗战时期,这个日益发展的文学运动,立即遭到日本殖民地者严酷的摧残。可是在血泪斑斑的台湾文化历程上,仍然绵延着奴隶们的不屈脚印,多少台湾作家,使用台湾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并以此为武器,向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都使用着祖先给我们创造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和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和传播播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语言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岸人民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闽南话与国语 台湾人口中,80%的人会说闽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12)
<正>台湾诗坛,六十多年来,始终是泛现代诗派掌控,从来没有独立的新诗评论空间。虽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也有过几次新诗争辩,仅止于诗歌语言形式争吵,无关乎新诗主题宏旨,距离诗学论战的水平相当遥远。70年代之初,出现第一次也是台湾诗坛唯一的新诗论战。关杰明、唐文标发难,严厉批判台湾现代诗,造作形式,脱离现实。交战双方阵容壮大,缠斗经年。这次新诗论战,揭破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