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一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书中系统梳理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很多地方有创新之举。首先,书中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再解读。《中国人的美德》一书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并从深厚的历史中寻找根据。“仁义礼智信”是传统“三纲五常”的“五常”,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至深。不仅儒家对“仁…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使得我们当代的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内外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工作,既要自觉地吸纳人类优秀的外来道德文化,又要积极地承继我国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而,深入地研究我国的优良道德文化、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合理地诠释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正是契合了这种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06,(12):49-49
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一书,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征以及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有着其它思想难以比拟的积极性、文明性和进步性,但同时存在着消极、保守以及落后的元素。所以,有必要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价值及现代转换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汉秋应邀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发言《建议以“仁义礼智信”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在政协通讯上刊出,李长春同志在上面批示,大意说,很值得研究……;刘云山同志批示要组织力量尽快研究。为贯彻批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心)8月10日至11日召开专题研讨会,会后分十几个课题由专家写文章。李文已分别发表于《人民政协报》7月18日、《人民日报》8月12日、《前进论坛》第8期等报刊。领导批示要研究“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美德中内化于心、寓教于德的信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的必要条件,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道德源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美德进行高度概括,"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首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而应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可以说,"仁义礼智信"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其基本内容也应当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批示中提及,要研究“仁义礼智信”、传统节日等。在中央文明办随即召开的座谈会上,当时我仅就传统节日发表了意见,因为2003年3月,我已经当面向李长春、刘云山等领导同志陈述了关于重视传统节日的建议,此次有准备地进一步具体化;而对“仁义礼智信”当时来不及准备,现在算是对那次试题的补答。答题:可以以“仁义礼智信”作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予以现代阐释。缘由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曲折才总结出来的正确方针,但到底继…  相似文献   

9.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它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蜀学便是很好的例证。与关学、洛学、闽学、湘学和浙学等各方道统重实践不同的是,蜀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家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结构,可视其道统体系。认真挖掘这一价值体系,对于改善当下华而不实的学风和人心不古的世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中国目前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二是努力实现体制转轨。面对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以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为基础的文化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精髓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文化理念。譬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到孟子的浩然正气,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之所以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也是因为其执政的理念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相似文献   

11.
黄嫱  赵纪新 《前沿》2004,(3):140-142
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 ,不仅凝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而且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美誉。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仁义礼信四种传统美德的阐释和分析 ,着重从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公民素质以及经济领域中的诚信等方面论述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五千年,具有丰富深厚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可以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传统文化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许多具有普世性的思想内容,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胞物与、民贵君轻、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重德重教重孝、执政为民、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下面以中国文化中的修身正己、道德自律思想及其与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董平 《人民论坛》2012,(2):32-33,19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的人们经过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而最终总结出来的关于人道价值的核心表述,囊括了人本身作为社会性存在之形上与形下双重维度的全部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不仅应当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资源,并且应当成为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于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现代化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与实践》2006,(2):1-1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宣传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一区域性“十三五”前期研究项目座谈间歇,会议主导者聊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对倡导12词理念内容的重要性充分肯定,问题在于:“它是为专业人士”而准备的吗?字词太多了一些吧?不说高低差别,如果能像仁义礼智信、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句式般长短,就会好记了。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基石。作为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的中学生,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元素。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把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既可以用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政治课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开放性。本文着重探讨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从其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就是说,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这种涵养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包括:强化人们道德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提供道德判断标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它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涵养了各自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第三,它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法,在道德践履、道德反省、道德评价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汪荣  郭畑 《求索》2011,(7):254-256
韩愈《原性》一篇,是其为申述儒家性情论以对抗佛教心性论而作。韩愈持性三品说,该文先谈及人性的由来、情的产生、性情的关系、五性说、七情说等问题,进而批判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扬雄性善恶混论,最后批判杂佛老而言性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语境的解读,认为《原性》不仅吸收和部分改造了旧有的"性三品说",而且集中古人性论之大成。以往不少论者认为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并把它作为韩愈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看法是对《原性》的误读,事实上韩愈并未以"仁义礼智信"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