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用工荒”现象不断升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理论月刊》2012,(2):145-147
自2010年以来,随着农民工大规模回流到迁出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持续的"用工荒"不仅已是无争的现实,而且具有了普通工人和中高级技工"双短缺"的特点。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荒"不断升级的原因究竟何在?如何缓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用工荒"的不断升级?对这些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现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更好地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从中国转型期的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中国劳动力结构和流动的总趋势,具体分析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用工荒"现象不断升级的实际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流动及迁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口的流动及迁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在人口高度集聚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调整速度与区域经济集中过程、流动人口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人口流动统计信息与不断增长的区域合作需求等多方面,表现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促进该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和人群设定不同的政策调控目标,从推动产业调整、重视社会发展和调节人口流动规模与方向三个方面同时着力,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导致这些地区外来暂住人员大量增多,不少地区已形成不同规模的暂住人口层。外来暂住人员对弥补暂住地劳动力的不足,推动其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这种人口流动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其中外来暂住人员违法犯罪大量增多,  相似文献   

6.
国防人口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奇缺”与劳动力“过剩”并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两难”境地。国防人口流动对促进农村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确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思想观念,把开发国防人力资源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和完善退役军人培训机制,提高国防人口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积极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培育国防人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实行用地、贷款、税费等优惠政策,为国防人口建设新农村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为国防人口建设新农村解除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7.
民族间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必然性。历史上,民族间人口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当代,经济因素是推动民族间人口流动的根本性因素,并且经济性流动是主要流动形式。民族间人口的合理流动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了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有力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人口流动与就业率作了回归分析,论证了不受节制的人口流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了城乡经济不平衡,恶化了城市严重失业问题。提出了要想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表现在人口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疾病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变化,以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对劳动力资源的供给造成了挑战,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引起养老负担加重,预期寿命的提升并未伴随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议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质量型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完善养老照护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与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俊 《理论月刊》2012,(2):141-144
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人口流动的历史,指出建国以前的人口流动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口流动处于片面工业化和畸形城市化的夹缝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处于追赶工业化的城市化背景之下,其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总体来看,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人口流动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所不同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我国是不完全同步的,由此又造成人口流动规律的扭曲。  相似文献   

11.
快速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增量的回落,在改善就业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民工短缺的局面。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初中阶段劳动力增量的萎缩,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初中阶段劳动力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民工荒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加速增大了劳动力需求,这在东中西部之间产生了招工竞争现象。农民工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低下、大量劳务派遣工的存在、某些制造业工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民工的吸引程度。面对当前的招工难趋势,政府的政策投入应该是:进一步优化劳动用工环境、提升农民工工资水平、以实有人口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增加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老龄化压力在东部大城市尤其严重,而劳动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舒缓了大城市的老龄化压力.伴随人口流动,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人口输出省份反向输出了老龄化压力,同时,随着财富向大城市的转移,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能加剧.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持肯定态度,因其符合规律与现实.为舒缓老龄化进程与压力,立足有利于人口迁移及地区发展均衡,应改变人口生育政策;建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补偿机制;教育体制也应相应调整,并期待更多善待城市新移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为:流动人口总量增长迅速,各市差异较大;城市是湖北人口流动的主要载体;除武汉市外,湖北省其他16个市州均为人口净流出。省内流动人口主要聚集于武汉,劳动年龄人口是省内流动的主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流动原因以迁移搬家为主。在省际流动人口中,中西部邻近省份是湖北人口主要流入来源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为湖北人口流出的主要目的地;劳动年龄人口是湖北省外人口流入的主体,男性多于女性;省外流入人口以初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工作就业是湖北省外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流入地针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看病异地报销比较困难;人口流动导致流出地的劳动力短缺。建议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登记制度;加强对老年和儿童流动人口的配套服务;改革和优化以身份证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引进和留住中高端人才和劳动年龄人口;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能否使劳动力得以比较充分地就业,不仅决定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那么市场该如何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配置经历的发展阶段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是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的。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因而必须通过计划分配的机制把各种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序进行配置。由此,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既无必要,也不允许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因此,随着50年代这种发…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近2.3亿,其中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在进入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时,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收入低,远不能承担整个家庭在城市生活;加之城市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得不让自己的学龄子女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和亲戚照顾,这就逐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矛盾的加剧,云南农业劳动力富余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云南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劳务经济的发展,富余劳动力呈逐步加速态势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流动转移.  相似文献   

17.
居住证制度作为我国户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经济动因,它不仅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的助推器。但目前居住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清、积分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漏管不稳定流动人口及管理使用混乱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与居住证本身性质有关,也与地方之间利益博弈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是客观与主观因素、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居住证制度改革既要从居住证本身性质出发,明确其功能定位与福利界限;也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完善顶层设计以达到地方与中央步调一致、形成合力的效果。同时,随着各地区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人口自由流动的条件将逐渐成熟,居住证和户籍、身份证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并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三证合一"。此时居住证将完成其过渡和工具的作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时代基本上执行人口自由增长政策,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稀释了人均社会财富,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进入邓小平时代,中国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方面减少了中国增加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以及人口红利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嵌入了新马尔萨斯主义。中国沿着同时减小分母和增加了分子的第三条途径实现了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实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少子化和老龄化两大主要问题,继2013年的"单独二孩"的人口政策之后,2015年实行普遍二孩的人口政策。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必要人口政策的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贡献国,近十年来,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做出差异化的迁移决策,最终可能出现"环境贫困陷阱"。基于此,利用1994年-2009年中国10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人口流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降水量变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即气温高于平均温度1摄氏度,人口迁移率上升0.475个百分点;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人口流动率较高,而在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率则较低,因此,气候变化会引发"环境贫困陷阱"。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措施应对气候变暖,以及加大对低收入的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穷人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环境贫困陷阱"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