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首例公民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对于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不作为,公民可否提起行政诉讼?从行政法治理念出发,应该赋予公民起诉权。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目前尚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公民可以对与抽象行政不作为密不可分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救济途径。此外,公民也可以寻求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的救济。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有大量的法律不具有可诉性,这不仅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使法律失去了"生命力"。通过对法律可诉性的缺陷分析可知,立法技术的缺陷、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中国法治历史的短暂性是导致法律不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追究破坏法律可诉性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来提高我国法律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3.
法治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法治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十分必要。目前导致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公民法治意识欠缺,国家法制制度不完善,法治预设的救济渠道不畅。要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应培养公民现代法治意识,拓宽民意表达的合法渠道,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依照法律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5):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14):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共同构筑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法治的基本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关键是全体公民缺乏自觉守法的意识.膊对公民进行遵纪守法的道德教育,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法律忠诚与信仰,这是法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熊秋红 《人权》2009,(6):34-36
一、中国人权保护的司法建设概述 人权保护首先需要在一国的法律中确认公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在法律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后,如果一个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那么,他在法律上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司法是进行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也是最为有力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逸帆 《公安学刊》2010,(2):103-103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基石。只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理解法律、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法治大厦才能恢弘建立。然而,如何将一项项抽象的法律规范.一条条艰深的法律原理植入公民的心田,扫除几千年人治模式遗留下的阴影,培养健康积极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国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基本权利,在普通法律得不到救济之时,应该能得到根本大法宪法的救济。我国应完善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制度,在立法上确立违宪司法审查制度,在制度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模式,同时要防止受教育权宪法救济手段的滥用。公民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应寻求正常的法律救济渠道,通过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立宪政治的核心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复杂多变、矛盾层出、阶层分化、利益多元。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给民主法治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地方民主和法治不够健全、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不畅、基本权利立法不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对基本权利的实现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对此,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转型中国的社会特征,从社会机制和法律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制度构建和技术设计,通过健全政党法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加强基本权利立法、推动司法救济等等,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私人侦探的概念与历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研究“私人侦探”问题时 ,应注意区分文学作品中的私人侦探与现实中的私人侦探 ;国外私人侦探与中国当前的私人侦探 ;私人保安与私人侦探。私人侦探的定义应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定义指世界范围内的私人侦探 ;狭义定义指我国现阶段的私人侦探。可以说 ,现代的私人侦探渊源于欧洲的自我警务传统。至今为止美国的私人保安业—广义上的私人侦探业是世界上发展较完备的、力量和规模较大的 ,影响力也较大。私人侦探在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与国内民法上的公共秩序不完全相同,必须把国内民法上的公共秩序和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加以区分。相比较而言,国内民法上公共秩序要比国际私法上公共秩序的范围更加广泛。本文结合相关立法,分别从民法的角度和国际私法的角度分析公共秩序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公共秩序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做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和谐与否,执法部门是否正确执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句至理名言"权利失去监督必将产生腐败",如果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得不到有效监督的话,就难免会产生错案,就难免会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如果权利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有效救济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上访事件,社会就不会稳定,更谈不上和谐.但我国目前的法律状况很难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尽快立法,以实现监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李庆珍 《桂海论丛》2004,20(4):76-78
文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性别公正问题的分析,指出社会的性别偏见甚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且极有市场.建议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一个不仅是法律上男女平等,而且是事实上男女平等的社会,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借鉴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在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本文拟就预期违约的两种具体形态即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它们的历史起源、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相互区别、与不安抗辩权的关系及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探讨,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裨益于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关于法律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未有定论,梳理和反思学界前辈们关于法律的界定,考量法律存在的目的,有利于通过实证主义的路径来思考现代社会意义中法律的范畴。据此,可以认为,法律是依据主流社会的意志制定或认可,以其共同体的强制力为后盾,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化解社会冲突并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7.
私人侦探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在我国,虽然官方明令禁止开设私人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民间调查类企业组织或机构近2.5万家,从业人员近20万。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私人侦探业极度混乱,存在着许多问题,黄立荣被害案就是一个缩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私人侦探业缺乏明确的立法规范和有效的行政管理。为了使这一新兴行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也为了不再有更多的“黄立荣”悲剧发生,尽快为私人侦探立法才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救济制度是建立在社区矫正目的之上而派生的一种制度,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中属于弱势群体,有必要建立矫正救济制度,充分发挥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社区扶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申诉、控告、检举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矫正对象在就业就学、生活安置、法律事务、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实施救济。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在官吏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治吏经验。长期的政治实践使得统治者充分地认识到建构完善监察体系的重要性,因此传统中国监察制度作为一种以权制权、纠举不法的约束制衡机制,不断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并日趋完善。这些经验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如果祛除价值,仅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治吏实践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反腐实践是失败的,其之所以难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在于反腐仅仅停留在官僚阶层内部,不能向社会公开,不能让民众有效参与。中国古代腐败频发且难以根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无法正确划分公私界限,在恩报的影响下,当在私人领域发生馈赠而需以公共资源加以回报时,制度便会异化,腐败便随之发生。面对古代廉政经验,我们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持一种谨慎的立场,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而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上进行抽象继承,具体批判,局部继承,总体批判,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吸收一切文明中的有益成分,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干部管理、监督的科学化。摒弃古代廉政经验中人治的内涵,克服局限性,与此同时赋予其新的价值,使之在现代民主法治的框架内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进而为当下中国的廉政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和谐与否,执法部门是否正确执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句至理名言"权利失去监督必将产生腐败",如果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得不到有效监督的话,就难免会产生错案,就难免会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如果权利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有效救济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上访事件,社会就不会稳定,更谈不上和谐。但我国目前的法律状况很难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尽快立法,以实现监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