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的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指标评价体系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所谓社会形态,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合成的社会结构类型;而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发展手段、发展路径、发展目的的集成。和谐发展理论视野下的和谐度,是用来量度评价对象和谐与否及和谐指数的数量界限。依据和谐度标准,可以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和谐社会、失衡社会和不确定社会;将发展模式划分为和谐发展、畸形发展和模糊发展。以和谐度划分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模式具有某种程度的耦合: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做支持系统;而特定的发展模式,则又会催生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只有大力提升和谐度,才能使畸形发展和模糊发展梯级升华到和谐发展,从而为社会形态由失衡社会和不确定社会过渡到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模式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及经济效益六方面筛选32个指标构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对1998-2007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2000-2007年转变为协调状态,且协调程度不断提高;1998-2005年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发展,2006-2007年人口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衡量人与自然和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两个承载能力:一是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适应和提高资源承载力,要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适应和提高环境承载力,要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段学芬  李翠玲 《求索》2011,(1):108-109,130
本文从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和谐度指标体系评估过程模型的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设计、和谐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指标遴选原则和方法、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指标及权重的确定、指标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七个方面,展现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全过程。这一体系由3个层次、6个分系统、22个具体指标构成。这些信息构成了反映社会和谐状况所需信息的整个系统。  相似文献   

7.
王希辉  黄金 《前沿》2010,(15):150-154
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等因素构成了土家族传统和谐思想特殊的文化生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土家人历来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的友好和睦。深入讨论和分析土家族的传统和谐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基本内涵,它强调通过协调实现系统、层次、要素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机转换;强调现时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准确把握发展的度。“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从教育来看,是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毅荣  解建仓 《求索》2007,(9):66-68
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而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提出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反映评价指标特征值之间的差异性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文中结合实例介绍了该模型的具体运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人文的回归: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清  胡帆 《前沿》2010,(11):147-149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人文保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保障;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鸿 《思想战线》2005,31(5):78-8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在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态文化。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城乡统筹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指标指导原则下提出,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城乡协调度和城乡特色度两部分构成,其中城乡协调度包括政治统筹发展、社会统筹发展、经济统筹发展及环境统筹发展四个方面。该文认为城乡统筹是缩小城乡差距,并不是消灭城乡差别,城乡统筹的结果应是城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和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人们必须依照既定的规则运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秩序井然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和谐的宗教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的政教关系是和谐的宗教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以其科学性、先进性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提供了鉴别和谐文化的理论武器以及整合和谐文化资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经济跨越增长的极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飏 《思想战线》2007,(1):60-66
现代服务业作为文化经济的重要产业,将文化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既体现节约型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又满足了人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人本向度,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品质,是实现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和谐共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协的本质及属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能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健全人民政协的民主机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秩序、人权、正义、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关键发展时期的社会矛盾与问题,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统揽全局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特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