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当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体系,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西方代议制构成了西方政党国家的制度基础,西方政党因而具有民主和权力制约的宪政价值。西方政党的民主价值体现在:政党事实上成为直接民主的代用品和政党促成民主政治和责任政治的实现。西方政党的权力制约价值体现在:政党间的分权、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上成为宪政体系中权力制约的重要机制。现代国家通过立宪,形成政党宪法条款,确认政党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1,(2):40-40
王懂棋2011年1月10日在《学习时报》撰文《用民主制约权力》认为.规范政治权力运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另一种是用民主制约权力。单向度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理念下的制度设计改变的只是权力的流向.从上级流向下级.从中央流向地方。该理念指导下的水平监督、自下而上监督、自上而下三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撼动既有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大师及精英民主理论和多元民主理论家们通过对古典民主理论的反思认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论只解决了由"谁"行使权力而没有解决行使权力的制约问题,民主要有效运行必须内在包含着权力制约的理论,而对权力的制约不仅仅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更重要的是对权力资源转化为法律层面的各种权利规定,以划定民主政府权力运行的边界,以权利制约权力.通过法律授权给各种社团组织,使其成为社会制衡力量,以社会制约权力,否则,民主要么是有名无实,要么就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专制,这些观点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制约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顺应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潮流.《监督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规制了权力的运行,并通过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监督权,有效地规制权力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总的结论是"对权力的制约力量来自此种权力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之外的权力"来自"纵"、"横"两个方向.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纵向权力制约虽然具有局部的有效性,但从整个政治架构中却容易导致集权,从而失去权力制约的终极功效;横向权力制约坚持了对等时抗性、突显利益冲突、法治等制衡原则,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膨胀,实现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10,(11):32-33
张杰2010年10月14日在《大众日报》上载文《认识民主的两个维度》认为,如果我们把民主政治看作一种政治制度形式,那么,认识民主政治的前提是要提供一种关于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而任何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配置方式和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因此,认识民主,也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政治权力的配置问题:二是政治权力的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及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光荣 《湖湘论坛》2009,22(2):36-38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权力双重性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权力的对立面——责任和公民权利作用的必然,是现代民主与法治之必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及制约,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徐行  刘娟 《人民论坛》2012,(26):16-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力求实现政治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要真正实现社会民主、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公共权力的有效实施和合理制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保证就是民主监督机制的确立与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0.
权力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权力运用适当就会成为公众利益的保障,权力运用不当则会变成祸害人民的洪水猛兽。自古以来,权力制约问题就是中外政治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西方近现代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代议制度是指“一国统治阶级从各阶级、阶层、集团中,选举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其利益、意志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务的制度。”[1]代议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是间接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以选举制度为其基本制度;以多数决原则为其议事规则;以代议机关为其存在载体。代议制度的宪政品质所要回答的是代议制度对实现宪政的意义和积极作用问题。获得统治的合法性的依据与对国家权力限制的方式在现代各国,当民主成为政治国家公民普遍的价值追求时,依赖于多数决的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监督机制之外,构建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实效。对其研究和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巩建华  郭万敏 《前沿》2010,(15):4-9
现代政治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政治,因此,政治权力的运行必须置于民主监督和法制规约之下。在当下,我国政治权力结构比较合理,但在政治民主与政治法治视角来看,我国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不完善,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政治权力主体存在许多异化的政治行为。因此,对政治权力运行进行规训是必然的,权力规训的出路在于法治,法治的实现在于创设一套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此,我国需要对公职人员和普通民众进行法治的启蒙教育,加大政治法治化的建设力度,完善权力配置机制、强化监督机制、落实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4.
薛天桥 《前沿》2012,(12):44-45
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雅典民主政治渐趋形成,这是一个政治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中新兴的工商阶层取得政治权力的过程,古典的民主政治文明在这一过程中臻于成熟。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多种解释,本文从政治领导人的作用出发,对古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做一点探析,并认为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具有不同的、历史的和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主政治是代议政治,所以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民主依然可以在很多国家建立并巩固下去,对其背后原因的探讨长期以来就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兴趣所在。民主政治在天生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天生具有均衡性,得到了阶层利益的均衡、责任分布的均衡、纵向权力的均衡、政治参与的均衡等政治机制支持的民主政治,能够克服不确定性给民主政治造成的脆弱性,从而为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换言之,民主政治的均衡性与民主政治的不确定性是共生共存的,维持均衡的多种政治机制组合在一起是隐藏在民主政治的不确定性后面的支持民主政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宪政密切相联。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构架是法治社会的标志。一个宪政的国家,其宪法中必然体现法治的原则,本文从民主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几方面阐述了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党内民主化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党内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 ,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于丹 《理论月刊》2007,(10):129-132
政治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思想史上众多先哲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家们有了本质的分歧: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根据"道高于君"的原则,采用道义制衡君主的绝对至上的政治权力,这种制衡的作用是或然性的,因而它从未根本的发挥过作用。从本质上说,道义制衡并不能真正对政治权力产生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条件下,可以对政治产生积极的协调和软制约作用。本文将尝试着论证当代中国政治权力制约的双重思路,并对传统制衡观念内容的转换和现代应用提出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19.
蒋炜  董立山 《求索》2011,(7):73-75
权力制约与制度制约是当今研究权力制约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权力制约理论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规范公权力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法治理念的深入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制度制约理论已成为我国在权力制约问题上的必然选择。从权力制约到制度制约的思维转变,不仅仅的是一种理论研究新思维的出现,而且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法治与宪政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愈是拥有自由和民主,它就愈加关注权力,愈想认识和了解权力,希望解开权力功能双重性的谜底。所以,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近代和现代,一切表现出了民主和自由特征的地方,都有着大量探讨权力问题的论著问世.权力成了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所研究的中心问题。但是,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权力又是一个含义非常模糊的概念,几乎一切关于权力的论述都停留在对权力的外在性描述,或者把权力作为一种政治的或组织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