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杨楠 《人民论坛》2012,(5):46-47
传统的管理型政府模式、政府本位模式、功能管理型政府模式以及程序化的政府模式等四种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着弊端,并直接影响政府管理的效率提升。新公共管理理念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构建服务型政府,用战略思维进行公共管理,创新管理方法以实现秩序和效率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改革,也就没有改革的成功。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由管理理念到服务理念、由数量理念到质量理念、由政府主体理念到人大主体理念、由官权本位理念到能力本住理念、由人本改革理念到制度创新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存在着政府权力过度集中、村民自治机制不规范、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管理理念转换滞后等问题,对此应当在政府指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互动以及市场推进与村庄内生的契合,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茜  马正英 《前沿》2013,(2):30-31
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加大力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将有力的促进政府工作的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本文从政府质量管理的现状人手,结合十二五规划工作重点,分析了质量管理引进政府管理工作的优势与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存在着政府权力过度集中、村民自治机制不规范、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管理理念转换滞后等问题,对此应当在政府指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互动以及市场推进与村庄内生的契合,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在线性因素与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自组织能力,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混沌的发展过程。作为政府部门,面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混沌特性,开展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就要以开放、创新的视野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回应性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推动公共危机的分散化治理,切实构建学习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好政社关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政社关系具有不同的形态,必然影响到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看,存在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型、独立机构管理与服务三种模式。政府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有自己的行动目标和逻辑,由此决定行动策略,进而影响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治理不同于统治的根本点就是治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因而治理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基于传统计划生育管理统治范式的弊端,治理范式成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现实选择.为推进计划生育管理从统治范式到治理范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完善、资源整合、服务优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方向表现为政府培育公民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治理创新。广东东莞市大力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培育社会组织、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模式,进行了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其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管理从一元管理到政府与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等多元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传承》2011,(9):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建斌 《传承》2011,(24):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公共管理体制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是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重点是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4.
政府管理创新探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是指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思维习惯的改变和理论的创造;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是指改变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过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运作方式和过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首届中国(广东)政府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公共政策与政府执行力研究、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非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改革研究、政府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政府管理模式选择研究、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行政效率与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等九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研讨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政府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政府创新的涵义。与会代表认为政府创新的涵义,从外延上来说,可分为绝对性政府创新和相对性政府创新,历时性政府创新和共时性政府创…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服务型政府实质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与制度延伸。这不仅有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关注的如何从操作层面的组织技术和管理手段上改进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宪政主义内涵的重构,涉及到政府公共行政的理念转变与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必须突破新公共管理理论基于管理主义思维的组织和技术工具层面改革框架的窠臼,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一、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政府管理的类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统治型或管制型政府,是一个按照科层管理的理论来建立的行政机构,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第二种类型是管理型政府,主要特点就是把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的一些模式,引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中,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第三种类型是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政府行政模式,这种类型的政府,是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支撑,以创新和改革行政模式为动力,不断地把政府建设成为高效廉价、民主法治、勤政廉洁的政府。这样的政府类型集中体现了以下新的管理理念:一是坚持“公众本位权力”的管理理念。服务型政府强调:公众是一个社会的主体,公众权是一切权力的基础,政府权力是公众权力的派生。在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上,不是政府拥有社会和公众,而是公众拥有政府和社会;政府的行政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二者可以运用同样的管理原理(管理者就是经理,被管理者就是顾客),在整个政府行政过程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治理贫困需要创新当前社会管理模式,由政府单中心扶贫转为为政府主导多中心扶贫模式,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一体化的贫困治理社会支持网络。慈善组织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扶贫领域逐渐从被排斥、被吸纳到主动参与共治,在扶贫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与功能。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加快慈善组织参与扶贫的战略定位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慈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与国内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历经路径转变,即从“发展主义”转向“以人为本”。针对“发展主义”带来的失衡和以往形成于同质社会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中国公共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以人为逻辑起点,构建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社会。中国公共管理最终将从经济建设的管制型公共管理转变为均衡发展的服务型公共管理,从政府单独治理型公共管理转变为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型公共管理,从为民做主的权力本位型公共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权利本位型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20.
卢达 《理论月刊》2003,(2):109-110
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是中国加入WTO后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地方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法制体系创新、公务员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