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让网络反腐发挥监督利剑的作用,就必须提高网络反腐的公众参与度,增强网络反腐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同时,政府也应对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引导其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3.
<正>网络问政节目是拓宽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表达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平台。然而,从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等现象,不为公众所期盼,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度和执行力。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应当予以重视和纠正。克服回避心理回应公众关切网络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官员和公众面对面对话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苏州市网络问政中政府与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网络问政在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意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政府回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环境、制度和效果等方面剖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网络问政公众参与机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参与将对政府决策产生深刻影响。探索政府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回应,其机制何在,有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权力和信息,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提出鸵鸟模式、杜鹃模式、蜂王模式和鸳鸯模式等四种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探讨了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促进有序规范的网络参与,提高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和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对中国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论述当前公众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的消极应对、媒体公器私用的腐败、公众素养的缺陷,以及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欠缺无不阻碍着公众参与实质性影响的发挥;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的对策:必须借助于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从转变治理思路做起,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制度化参与渠道,媒体和公众则需加强自律,共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构建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增强政府回应性。政府回应机制建构的基本维度是从回应途径看,既要以代议民主制增进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又要通过引进参与制增进政府的回应性;从回应方式看,既要通过电子化政府建设改进政府回应的应答系统,又要转变政府资源整合方式变革政府回应的行动方式;从回应流程设计看,在公众与政府互动中实现政府回应由公众到政府、再由政府到公众的循环,并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控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参与司法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参与模式与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公众理性参与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紧迫性在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转型背景下司法的公信力遭遇挑战、以及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诉说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合力构建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进路就是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以及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激增而难以得到迅速解决。由于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的迟滞或受阻,公众迫切需要打破单向性的表达机制,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网络平台的自由开放性为此提供了契机。网民通过论坛、博客、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参政议政,较于传统表达渠道,网络民意的表达具有成本低、时效快、自由度高、参与主体多元、参与议题多样等优势,公民积极借助网络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目前,政府对网络民意采取了较积极的态度,开通门户网站和微博,设立意见征集专栏和政务论坛等,但也存在政府回应性不足、网络环境规制不够等问题。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加快行政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政务平台积极、主动回应民意;同时,政府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法律规制,协调网民有序参与政治表达。  相似文献   

10.
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由于网络参与的理性化建构面临着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深层困境。网络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间没有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司法机关没有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平台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是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建构有序参与共识的体验过程,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引导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创新司法网络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或社会公共利益需求、党和政府的执政需求、网络社会走向成熟发展的技术和环境推动等角度辨析了网络反腐的驱动因素;从网络舆论压力或网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以及网络反腐中的公众无序参与等分析了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困境;提出了构建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模式,其要点包括:完善立法、形成监督体系,提升政府回应能力,加强监管保证网络媒体客观公正,完善技术平台,强化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正在蓬勃发展,政府回应正在发生着变革:新的回应渠道诞生、回应意识增强、回应速度变快、回应质量提升,政府回应力在不断增强。政府回应力的增强,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思维方式的变革、组织文化的变迁、行政内部制度、价值理性和治理工具变化等构成政府回应的推动力,驱动政府主动做出改变,以提升自身回应力;党的大政方针、政府形象维护、政府绩效、网络民意的推动等构成政府回应的拉动力,迫使政府给予回应,也侧面促动了政府回应的提升。在这双向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政府回应有所改进。强化政府回应,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为此,可在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努力:加强网络空间制度化,规范政府回应行为;树立服务理念和人文精神,提升回应主动性;加快服务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回应职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完善政府回应流程,搭建网络回应平台;构建政府回应绩效评估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正在蓬勃发展,政府回应正在发生着变革:新的回应渠道诞生、回应意识增强、回应速度变快、回应质量提升,政府回应力在不断增强。政府回应力的增强,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思维方式的变革、组织文化的变迁、行政内部制度、价值理性和治理工具变化等构成政府回应的推动力,驱动政府主动做出改变,以提升自身回应力;党的大政方针、政府形象维护、政府绩效、网络民意的推动等构成政府回应的拉动力,迫使政府给予回应,也侧面促动了政府回应的提升。在这双向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政府回应有所改进。强化政府回应,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为此,可在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努力:加强网络空间制度化,规范政府回应行为;树立服务理念和人文精神,提升回应主动性;加快服务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回应职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完善政府回应流程,搭建网络回应平台;构建政府回应绩效评估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民间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要善用政务微博,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要求同存异团结“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问政平台的涌现带来了政府与公众互动模式的革新,但技术的升级未必意味着政府回应性的真实提升。已有研究揭示了网络问政中存在政府回应的"选择性"与"有条件性"问题,但普遍存在测量方法的间接性和测量内容的简单性局限。政府对网络问政的回应质量究竟如何,我们依旧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缺憾,选取K市领导信箱为研究对象,对其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情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K市政府回应与公众所提问题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回应时效、回应内容和问题解决方式上整体质量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其透露出的是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专断性、官僚式与形式化的治理思维惯性。探索合作治理型的回应模式,并通过制度化建设为之提供标准化、规范性的实践依据,是改进网络问政中政府回应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在网络背景下频频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密切关注,并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质疑,这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守旧的行政传统思维、地方政府腐败现象、公民自身参与意识的增强、地方政府的回应性不及时、不足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在民众心中有所下降。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且不容怠慢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由内而外、由上至下"进行穿透式改变,从根本上构建服务型政府,同时搭建与  相似文献   

17.
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具有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非理性特性。非组织性的网络公众参与导致参与个体认知的非理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之间缺乏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以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是网络公众非理性司法参与的主要原因。实现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的目标,需要从选择和建立网络行业协会的参与模式、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加强司法信息体系建设,以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公众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行政执法工作对于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有较大帮助,但是也随之伴生了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行政权力监督的无序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依法建立和完善网络公众参与行政执法工作的借鉴机制和行政机关回应机制,以期实现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现代化和和谐化。  相似文献   

19.
杨卫华 《人民论坛》2010,(12):70-71
公众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行政执法工作对于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有较大帮助,但是也随之伴生了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行政权力监督的无序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依法建立和完善网络公众参与行政执法工作的借鉴机制和行政机关回应机制,以期实现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现代化和和谐化。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行政理念集中地体现为公众直接参与公共行政,并逐渐发展成为公众与政府合作对话的互动共治模式。中国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巨型社会,已开始小心翼翼地涉入现代化转型的深水地带。在这个阶段,利益多元化促使公众的自主权利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民主化促使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觉醒,行政民主化促使公众的行政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政府更多地考虑公众的意志和愿景。在此背景下,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力提升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