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青年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启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是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当前对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其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思维;另一个就是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2.
陶慧芬  聂文智 《理论月刊》2004,(10):140-142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深层次心理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功能,就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新素质并营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有别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教育”。概括起来,创新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1.创新教育是实现思维本性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因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创造能力或创造性,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就个性心理发展而言,由核心到外围,由深层到表层,依次为创造性人格特征、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创造性人格特征即创造意识和创…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大学教育过多地从纯技术或"人力"的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重有形的创新产品,忽视了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尤其是创造性的人性价值和精神过程,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创造性培养失去了"教育性"。为了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使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成为其完美人性发展的有机构成,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人文蕴涵具体体现为:要实现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的协调统一;必须在"求真"的同时实现真、善、美完整"人性"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新颖能力和新型人格的同步构建。  相似文献   

5.
张杨 《前沿》2004,(5):97-99
人文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 ,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的特点 ,它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并与人格发展、大脑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人文教育在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增进创造动机、创新情操、广博的文化底蕴方面为人才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是中学生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桥梁和纽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刻地感觉到 ,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 ,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结合多媒体 ,努力用新思维、新方法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世界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和锻炼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节课为例 ,浅谈一下我们在课堂中实施创新…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作为高校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校道德环境,拓展学生和谐发展空间,爱生亲生,躬耕不辍,身体力行诠释大学精神。要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为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人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正是不断地健全人格的过程。简言之,人的一生也正是追求完善人格的过程。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承担着培养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和为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生这两重任务。由于学校现在还没有条件全面地开展心理活动课,而思想政治课又有着较其它学科更多的便利条件,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我在从事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变化掌握得比较多。由于某些原因,中学生也会产生心理障碍,比如沮丧、失意、焦虑、…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新一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陈旧的德育观念等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科技活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0.
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历史的潮流。创新的实质是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创新,因为创造力作为创新的载体,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创造力源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最为重要。由于新思路主要产生于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和造就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一代新人 ,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来之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 ,本文着重论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探讨创造性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基本内容,并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提出了四点建设性的对策:创建富有特色、现代化的高校优良校风,促使教育在社会化和个性化间保持张力,充分发挥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12)
当前,我国中学生人格方面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学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本文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教学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为寻求网络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契合点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怕伤心树怕剥皮。中学生虽还未成年,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有自尊心和荣辱感。换句话说,中学生也是人,他们的人格也需要尊重。特别是处在改革年代的中学生,这种心理显得尤为强烈和执着。如果不尊重他们的人格,甚至有辱他们的人格,往往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事情就是这样,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好心也办不了好事。  相似文献   

16.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是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是新时期德育的新的理念与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需要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入手。  相似文献   

17.
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核心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营造创新氛围 ,增强创新思维 ,锤炼创新人格 ,提升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谈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学生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兴趣、提高能力、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创新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青岛市部分学校为例,对学生社团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作用影响展开实证研究。调查显示,中学生社团活动与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社团负责人及中学生自身应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以促进中学生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绪忠 《前沿》2012,(7):118-120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指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而创新人格是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的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创新性人格的非智力因素决定了高校培育人才的方向,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获得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知识的增长与应用、综合素质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塑造和完善创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技术创新人才。从理论上认识与探讨创新人才应有的基本人格动力特质及其形成的条件,对于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