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形势下征地拆迁难问题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羽翔  许瑾 《桂海论丛》2010,26(4):91-93
征地难、拆迁难根源是补偿安置存在问题,文章提出变单纯货币补偿为多元化的复合补偿、变单纯消费性补偿为生产性补偿、变一次性支付补偿为长远分期补偿、先安置再拆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征地拆迁补偿的引导和监管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未来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建议:一、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安置、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减免和信贷扶持,帮助和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3.
李伟明 《前沿》2011,(24):20-22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土地的征用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在城区周边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拆迁农民整体安置社区。本研究以农民安置社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行为及公共管理的角度展开研究,指出农民安置社区管理在做好户籍改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优化服务功能等工作后,最终可以走向在政府监督下的自治模式,使原来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共享城市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失地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土地补偿安置费过低等影响,导致就业困难;而现行的就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服务不力、就业保障不足以及失业保障不够等方面。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培训制度,征地补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从而促进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5.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掌握和了解全市人口现状及变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政府决定在2003年进行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建立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查目的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人口变动、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结构等情况,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劳动与就业政策及检查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二、调查对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以户为单位填报,调查家庭户和集体户。调查对象包括户口登记地的人口和调查时点居住地的人口。三、抽样方法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以全市为总体,区县(自治县、市)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全市按1%的比例抽取,约31万人。样本由市级负责抽取。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征收后,失地农民面临权益受损维护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服务型政府是当代政府治理的基本模式,蕴含责任政府的服务特质,也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目标。服务型政府应从实施建设性安置、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就业安置与促进就业创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及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服务责任型政府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征地拆迁领域的职务犯罪作案形式、特征,及征地拆迁安置中职务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对预防和惩治征地拆迁安置中的职务犯罪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郑宏  赵玲 《前进论坛》2014,(6):33-34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北荆州区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为此,我们就荆州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征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房屋安置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研情况如下:一、基本情况湖北省荆州区现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  相似文献   

9.
殷荣林 《桂海论丛》2013,(4):114-118
文章选取浙江长兴县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拆迁自然村,进行调研与实证性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从农民转换到城市居民,居住形态、就业方式、消费方式、社交方式、休闲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地农民存在被边缘与边缘化的现实困境,"新市民"的角色确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提出政府应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对新市民迁居前后社会安全管理;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增强新市民社区归属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失地农民为考察对象,对其城市化的特征、城市适应的状况与现实路径进行探讨。失地农民是政府推动型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群体,其城市化过程的被动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导致其城市适应面临各种困境和障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适应状况。而就业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促进就业是失地农民实现从"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强调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中的责任,提出政府应摆脱单纯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增强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土地征用的开发质量不够高,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第二,政府对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物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三,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困难,收入缺乏保障;第四,部分农民由于失地而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第五,违法用地问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应改革现行的官员业绩考评制度,理顺政府治理机制;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失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岗位;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程序,限制征地过程中政府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明确界定征用土地的公共福利的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李萍 《今日浙江》2007,(1):55-55
袍江工业区是绍兴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之一.自2000年7月组建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区已累计拆迁农民房240万平方米,建成拆迁安置房159万平方米,其中拆迁安置小区21个,入住居民达3万多人,占工业区户籍人口的32%.因此,做好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科技袍江、生态袍江、平安袍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失地农民、农民工为主的流动转移人口规模大幅增长.吉林省民政厅于2013年4月23日~5月2日,选择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和松原五市,采取座谈、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农民工、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农村贫困转移人口救助问题及适应性政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二次创业”战略的推进,苏州高新区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坚持从开发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着力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就业服务,着力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2004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参保职工达到15.8万人。全区“3545”以下的48840名失地农民中,有40830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就业,占“3545”以下失地农民的84%。从去年开始,苏州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改变城乡二元化的就业状况,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统一就业登记制度。取消了对农民…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抚顺市,是我省棚改工作重点地区之一。抚顺市人大常委会从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出发,积极促进棚改工作的深入开展。2005年以来,全市共拆迁棚户区房屋275万平方米,动迁安置25.3万人,约占市区人口的1/6。此举在群众心目中树起了丰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贫困县农业外流人口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县农业外流人口在就业中没有表现出明显劣势;东部贫困县农业人口外流率低于中、西部;贫困县农业外流人口在外有一定的就业空间;在城市的滞留时间上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由此,文章提出将推进贫困县农业人口外流纳入国家扶贫战略框架,针对不同区域对贫困县农业人口外流进行调控,开展公益性技术培训,在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为贫困地区农民外流创造良好的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视不够,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缺失、就业培训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低、间接影响农民再就业等,并提出通过消除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制度缺陷、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积极拓宽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渠道、搞好就业培训工作、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群体性利益矛盾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出现的群体性利益矛盾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权利问题、就业安置问题、拆迁安置问题、资产处理问题、劳资福利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和市场秩序问题等。处理群体性利益矛盾,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以解决;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明波 《政策》2002,(12):26-27
就业问题,本质上是个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咸宁市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六管齐下,广辟就业渠道,实现了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和社会稳定。1998年以来,全市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5万人,占下岗职工的66.3%;通过多种途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7.6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力的75.2%;安置城镇劳力12.5万人,占4年来新增城市劳力的72.25%。 深化国企改革,增加就业。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企业改革促进就业,通过兼并、破产、拍卖等多种方式,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使一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了新的就业需求,促进了下岗职工再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