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26-33
阐述了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扩散理论和网络信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影响公众使用电子政务的相关因素;以“中国大连”电子政务网站为研究对象对电子政务使用意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回归分析等对电子政务的有用性、兼容性和信任度与使用意愿的相...  相似文献   

2.
乔立娜 《电子政务》2012,(12):81-87
简要综述了第30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分议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的研讨热点:在电子政务情境下,公众信任如何概念化;从政府内部运作与外部公众媒介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众信任等。概述了与会学者对电子政务发展对公众信任的影响与作用的主要观点:电子政务发展能够较大程度提升公众信任,但对公众信任的基本价值取向难有实质性突破,对挽回各国政府的信任危机难有大作为,并将引发新的公众信任危机等。介绍了各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增强公众信任的主要实践。总结了国际社会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增强公众信任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政府网站公众使用意向的分析框架:基于持续使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网站使用率低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关于政府网站使用的研究集中在初始采纳,忽视了对公众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致使研究视角无法突破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框架。而政府网站的成功取决于公众持续使用意向,因此,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SC)为理论基础,结合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服务层次,引入了信任、网络外部性、感知易用性和服务质量四个影响因素,构建了政府网站公众持续使用意向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政府网站持续使用产生的内在机理与逻辑,弥补有关公众持续使用政府网站研究的缺失。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网络外部性、服务质量、服务层次显著影响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持续使用意向。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的概念,厘清了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包含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目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学者主要基于网站自身质量和公众满意度进行研究,已有研究比较全面,但相关研究只涉及核心内容的一部分,比较分散;国内学者主要基于理论提出模型,缺乏实证研究,借鉴意义不大;总体而言,国内外尚未建立一套被公认具有通用性的基于公众视角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模型等方面提出未来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下,作为我国民生领域的主要工作之一,维系与增进居民获得感已成为衡量人民受益发展、政府施政效能、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测量数据,以公众参与为研究视角,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系统缕析公众参与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逻辑。实证分析发现:公众参与在直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获得感的同时,还通过提高社会公平感知间接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即社会公平感知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此外,当社会地位处于中上层时,社会公平感知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居民获得感,即社会公平感知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受社会地位的调节。因此,激发公众参与意愿、拓宽参事议事渠道、形塑社会公平感知、缩小社会地位差距等均可成为新时代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素质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英 《理论月刊》2004,(9):141-143
电子政务的实施是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下政府再造的必然趋势。我国现实的落后传统行政文化与电子政务的要求格格不入。作为电子政务的实施主体和行政文化承载者、创造者的公务员,其素质的提高是电子政务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以科技素质为突破口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促进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加速发展的要求和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8.
刘敏岚 《前沿》2013,(2):99-10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本研究从“限塑令”说起,分析了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受到感知政府的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助人快乐、自我环境意识及低成本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对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展望,以提高环保活动中公众参与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朱多刚 《电子政务》2012,(12):114-121
概述了当前电子政务采纳研究的现状:主要关注初始采纳问题,对电子政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TAM(技术采纳模型)、DeLone和McLea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了116份有效样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验证假设,并分析了影响公众持续使用意向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站信息质量对公众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是决定公众持续使用政府网站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智慧社区建设是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客户端的电子政务平台成为政府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有效选择。对国内外现有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构建了面向智慧社区的移动服务平台公民采纳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用户信任、服务质量等在内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在后真相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面临来自信息本身、传播过程、公众信息解码三个方面的挑战。即信息噪音带来的政府信息干扰,信息传播规律影响下的政府信息弱势传播,公众特性导致的政府信息解码偏差。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噪音放大,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公众信任异化,政府与公众互动过程中的不足带来的政治不信任扩大是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后真相时代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议题就是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构建政府与公众长期稳定的良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是肩负着较大社会工作责任的群体,要想使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务员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必须在业务培训上下功夫,提高其全面素质,尤其是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素质。这对强化公务员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政务微信公众号关注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各因素对用户采纳的影响。研究显示,感知有用性和和相容性对用户行为具有直接的显著影响;网络外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娱乐性通过相容性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应通过增强服务质量、优化界面设计、丰富发布内容,提高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以人性化用户体验为主导,进而提高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的采纳。  相似文献   

14.
查炜 《电子政务》2005,(12):15-20
本文通过分析公众信息行为对电子政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对外交流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胡优玄 《传承》2011,(31):74-75
"数字鸿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的不平等,民众不同程度存在漠视电子政务、对电子政务不信任及在过多的政治信息中迷失自我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公平性、导致新的贫富分化以及阻碍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数字鸿沟"形成的政治原因以及给电子政务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反腐败斗争和政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电子政务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地区清廉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本文采用中国282个地级市政府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电子政务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的清廉水平,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越高,公众经历的索贿、贪污类腐败事件比例越低,对政府的清廉感知水平越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电子政务发展是通过控权问责和服务提升两种内在机制改善了地区的清廉水平,前者显著减少了地区公职人员的索贿行为,而后者在提升公众的清廉感知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在廉政治理中的潜力发挥,未来应采取措施推进电子政务在政务公开和在线服务等方面的纵深化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娟 《传承》2013,(2):64-65,71
农民不能有效地参与组织管理以及农民对合作组织及其领导人信任程度较低是影响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从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态度、参与意愿及行为选择等因素入手,提高农民专业素质与合作意识,从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安工作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相关。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面临挑战,社会信任类型、政府信任度、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等变化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信任建构成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基石。提升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核心路径。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要在"亲民、合法、服务"理念基础上,完善契约型与合作型信任关系,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服务群众机制、工作新路径、思想工作方法及群众参与模式等,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新路径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9.
政务内网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存在于人、管理、技术三个方面,人是根本,管理是关键,技术是保证.从人、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对政务内网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强化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措施,及时查找和消除安全隐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重要发现】我国公众的公益活动参与意愿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偏少,"互联网+公益"效应凸显,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信息的透明度、机构的合法性、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中高收入群体的公益观念更强。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公益的理念不断强化,公益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