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变及其涵盖内容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特征往往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来加以概括,而忽视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一一伊斯兰教在唐初传入中华大地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其实,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份量和影响,同样是我们在继承和整理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时所必须予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2.
潘祥辉 《人民论坛》2023,(2):100-103
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恋土情结”的传承和转化十分必要,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做到 :企业文化必须融合世界性的文化观念 ;企业文化的核心必须具有扩张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推行者必须是具有全球战略观念的企业家 ;企业文化培育必须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的培育必须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企业文化要具有独特性 ;在新的世纪里 ,企业更要注重“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价值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统观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形势及其格局,就会发现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三足鼎立局面.这三种文化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它们也在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面对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中、西、马”三足鼎立、彼此矛盾而又互补的局势,无论是在中、西、马三种文化之间的选择,还是对其中某一种文化价值的自信,都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心理纠结.可以说,纠结与自信,现实与理想,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我们时代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长期以来稳固的民间信仰,白族先民博采中原文化之长,形成了以儒家文化承袭和转化为主,佛道共济,"三教共拜"为特征的本主信仰。基于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促使"三教合一"在白族地区呈现独有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丰富的多神崇拜、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形式多元的宗教活动中,可以说,白族汉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即是儒释道三家在大理合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所谓“用夏变夷”,就是用华夏儒家的“礼乐教化”去同化周围不开化的“夷狄”,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用夏变夷”观念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日益相结合时,华夏文化的发展便受到阻碍。尤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由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固守“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克服文化本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坚持双重继承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晚期 ,各种社会学术思潮涌动 ,“三教合一”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潮 ,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及个性的王阳明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先后兴起。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汤显祖博采各家之长 ,汲取驳杂的学术营养 ,建构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大厦。学术界往往把汤显祖狂狷叛逆的个性、“为情作使”的创作理念和激情 ,与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以“自然为宗”和李贽的“童心说”等中国早期启蒙文化精神联系起来 ,而把“临川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作为其出世思想的代表作 ,受到佛教寂灭遁世和道教无为虚无思想的消极影响。本文旨…  相似文献   

9.
马钰与道教     
“七真”之一的马钰以诗词形式广泛传播其修道思想,为全真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钰在继承王喆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颇有特色的佛道“二教合一”思想。在马钰的思想里,“清净”既是修道的方法和目的,也是最高哲学范畴,等同于无为、自性。修道者达到清净境界即是体悟到无为、自性,这就达到了马钰道教实践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太平天国虽然曾通过一些激烈的方式来极力排斥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而标榜其所尊崇的拜上帝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事实上,太平天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从太平天国对待儒、道、佛三教的态度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太平天国对佛、道二教的排斥,从酝酿起义到革命失败,都是极其猛烈的。洪秀全认为,崇尚虚无的“怪人佛老之徒”、“自中魔计,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0.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一、“三个特色”的来龙去脉“三个代表”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深思熟虑的思想结晶,是他长期以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渊源观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后提出的“三个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