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用12种动物名称搭配地支的生肖纪年法,是中华民族在大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古代不少民族多以某种动物作为崇拜物,并用以纪年。华夏族的天干,地支纪年与其他民族的动物纪年相结合,便产生了十二生肖的纪年法。生肖起源于夏、商之际,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明确指出十二生肖排列次序,始于南朝沈炯的《十二属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生空谷,兔月(?)向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  相似文献   

2.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纪年方法,即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搭配来纪年,共有六十个排列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连绵不绝。每一地支又有一种动物相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  相似文献   

3.
范又元 《创造》2016,(4):47
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所以,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形成,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编排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单元学习中,使学生能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不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十二生肖就被编排在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中。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语文学习充  相似文献   

4.
十二生肖又称为“十二相属”、“十二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搭配以纪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认为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故称“生肖”。我国古代为什么要用十二种动物配上十二地支来纪年呢?这得从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说起。据史籍记载,早在帝舜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了。干,就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  相似文献   

5.
<正>隋灰陶十二生肖俑(隋)高29 cm,武昌区岳家嘴出土。此组俑为泥质灰陶。通体施有彩绘,多已脱落。一组十二件,均为坐姿生肖首人身,身着长袍,宽衣博袖,腰束丝带,拱手盘膝而坐。整组器物造型生动,气势磅礴,别具风格,十二件俑身体部分虽大同小异,但生肖头像各有特点,表现出匠师对各类动物形态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十二生肖  相似文献   

6.
狗,排在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属相第十一位。狗在人们心目中是忠义的象征,它在危难关头会舍己而救主。民俗认为“狗来富”,预示财运来临。如果有一条狗跟在人后面跑,那是一个好兆头。图为北京民间泥制玩具“叫狗”,腰间以纸皮相连,拉合时空气振动哨子,呜呜有声,故得其名。十二生肖之十一:《狗》@翟颖  相似文献   

7.
牛是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用牛耕田、拉车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相当普遍了。牛是古代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和伙伴。牛的耐力惊人,且颇通人性,一生奉献。这些良好品质,历代在民间及文人的诗歌、绘画等作品中多有称颂。因此,在十二生肖中牛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是有道理的。十二生肖之二──牛(河北蔚县剪纸工艺品)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绩效的缺陷、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所造成的无序挤压,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者需顺应大学生性格特质与思维模式,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应对,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与强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塑造,重塑核心价值认同,从而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一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图中的兔子,是一个拟人化的泥塑玩具——兔爷。兔历来被视为瑞兽。人们喜爱它,因为兔柔顺善良。尊崇它,是因为传说中它是救苦救难、帮助百姓度灾的“长耳大仙”。在月宫仙子摘娥身边,就有一只玉兔陪伴着。所以在民间,每逢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都要供拜兔爷。十二生肖之四──兔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统率鸟类的王者,曰:凤凰。从其被描绘的外形和品格不难看出.塑造凤凰的灵感与原形是鸡。人们认为鸡能报晓,是光明的象征。雄鸡神气傲岸,勇武善斗,是力量的象征;鸡是一些害虫的天敌,又被视为正义的化身。如此等等,使它具备了王者风范。许多属鸡的人都以自己的属相与凤凰相关而感自豪。图中的鸡为北京民间泥制玩具。用嘴吹鸡身上的小孔,可发出鸣叫声。十二生肖之十──鸡@霍建瀛  相似文献   

11.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现区域族群生存智慧和文化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建构之中,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新的衍生载体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13.
铁路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铁路各级党组织的历史使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太原局在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切实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下功夫,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一、把握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迎战新的挑战、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这是党组织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充分利用民族主义为政府提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则强调对民众的开放和吸引,并以此作为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依靠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使民族主义由于融入了大众性的内容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促进功能。这虽与当政者要求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主张不一致,但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取向,造成了当政者在民众面前的被动,也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东西差距问题与政府政策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转型时期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并力图揭示区际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供给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析了东西差距的表现、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缩小东西差距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议理论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总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总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历史任务和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信仰与社会规范缺失的问题亦不断突出。对此,有学者提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从理论上说,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本质为其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上说,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具体来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发挥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它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可以信仰的价值或意义系统;能够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使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能够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使其趋于稳定化和和谐化;能够优化社会发展目标,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加以调适、发展和内化。  相似文献   

18.
捕诉合一与捕诉分离的问题,对我国检察制度和刑事诉讼制度有重大影响。"捕诉合一"由来已久,随着捕诉合一试点的推进,"批捕权"的滥用、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的辩护空间被压缩、检察机关监督地位的弱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从完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入手,同时建立对逮捕决定的听证程序,并将审判权引入审前程序以平衡捕诉关系。  相似文献   

19.
侦查的目的、价值与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文以侦查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逐一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三者的关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与市民社会同时兴起,"发展"是指市民社会内部、一种内发的变化过程,它以"社会的经济"来探求宏观的社会组织整体的变革.然而,随着"发展"的变迁、"经济增长型"社会的形成,"发展"开始带有强烈的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企图,而强大的国家主义致使"社会的经济"几乎消失.联合国开发计划(UNDP)提出的"人的发展论",是各国政府对于"发展"所形成的共识."发展"与政府转型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