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主要有:地方政府预算失控和投资过度;地方融资平台绕开监管大规模举债;地方债管理混乱无序;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至地方政府。针对我国地方债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应从建立地方政府硬预算约束制度、推动市政债融资模式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及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着手,有效控制债务规模。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回顾债务治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强化债务治理的相应改进建议。文章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弱化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企业的约束软化、资本市场非均衡发展现状下的企业融资结构失衡、股权结构扭曲情况下的兼并机制不健全、破产机制不完善。因此建议从加快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破产机制和兼并收购机制几个方面强化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主要有:地方政府预算失控和投资过度;地方融资平台绕开监管大规模举债;地方债管理混乱无序;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嫁至地方政府。针对我国地方债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应从建立地方政府硬预算约束制度、推动市政债融资模式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及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着手,有效控制债务规模。  相似文献   

4.
2009年以来,国家审计署连续两年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问题成为热点,引发了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担忧。从权力监督制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的形成,凸现了人大监督的缺位,显示了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不足。南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消解地方债务的风险隐忧已成为共识。鉴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属性,人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理应成为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中最具正当性的、最基础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马文扬 《湖湘论坛》2020,33(4):110-1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轨迹。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涵要求。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归因分析,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困境,并精准施策,在"双支柱"调控总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济增长动能切换中,培育地方政府运用核心资产价值循环驾驭债务风险的硬实力;在债务压力聚积环境中,提升地方政府有限债务空间的使用效率;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中,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的内在基础;在债务风险实战维控中,重塑地方政府政务金融资本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桂海论丛》2021,37(3)
2015年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地方政府债务"开前门、堵后门"成效明显,法定债务规模及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但受政府职能定位、政绩考核、预算软约束、融资平台转型发展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不容忽视。面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中的风险挑战问题,要时刻关注、及时研判,从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统筹财政发展和安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资产资金配置效率并强化绩效考核、规范推动债权债务融资融合发展,抓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财政逐步退出阶段,依赖土地经济的财政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旧存在且风险日益凸显。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负债的成因是: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致使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预算软约束激励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行为;财政融资方式存在缺陷,投融资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偿债意识淡薄。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方式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过渡,隐性债务风险难以预料;通过过度举债弥补财力不足形成长期风险;税收排挤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政府未来预期的财税收入和偿债能力。为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强化偿债能力,规范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法律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财政体制安排;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9.
地方债务管理模式的选择:理论框架、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和防范债务风险是地方债务管理的目标,这一目标通过金融市场约束、地方政府自我约束、中央或联邦政府的控制三种机制实现。每一类地方债务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某一种实现机制发挥作用。一国对地方债务管理模式及相应实现机制的选择主要受到金融市场的健全程度、地方财政自律性、地方财政自给程度、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对代表性国家的比较分析表明,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特征与地方债务模式的选择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中国长期以来对地方债务采取行政管理模式有其必然性,未来较长时期中央政府控制仍将是有效的机制。为了逐渐建立地方债务硬约束,管理模式应适时从行政管理转向法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预算制度是政府治理的主要财政工具,是现代政府强化支出管理、进行公共支出评价、控制行政成本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务支出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预算软约束"。因此,应当适时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实现预算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精细化,不断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供给绩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多方关注,但整体来看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成因,但都与发展型政府内在的扩张机制及政府预算约束的缺失有关。理性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全面辩证系统地看待地方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树立起防范化解风险的信心。要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守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底线,为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关系,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的企业债务融资通道;加快预算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和全口径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2.
陶士贵 《人民论坛》2023,(21):70-75
美国两党将“债务上限”作为斗争工具和妥协的产物,美国长期累积的巨额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制度上的缺陷、美元作为国际债务货币的特性以及经常项目长期赤字只能靠举债来弥补,这些是美国巨额债务形成的根源。美国国债资金除用于医保和社保外,还主要用于利息支出、军费开支及巨额的额外拨款等。美国“双赤字”的增长模式加上产业“空洞化”、国债利息支出增长过快、支出结构和期限结构扭曲以及依赖美元霸权维持高负债决定了美国国债的不可持续。美国的巨额债务,可能引发全球经济下行和金融市场振荡风险,导致美国逆全球化和催生制裁经济模式,将对美债持有者带来巨额损失,并引发美国的部分银行危机,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醒。  相似文献   

13.
宁红伟 《前进》2010,(9):39-40
<正>2009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审计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情况,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运行风险,促进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这是审计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现状,确定  相似文献   

14.
辛昱辰 《桂海论丛》2015,31(3):57-61
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的目的是防范地方政府因为债务管理不善或盲目投资引发的债务危机,防范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形成,防范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风险及腐败的产生。文章分析了国外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结了各国加强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的经验,为我国构建地方政府借贷监管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郑尚植 《岭南学刊》2012,(2):96-101
基于1997-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总量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规模较为合理;第二,从结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大的挤出作用,说明财政支出的结构严重扭曲;第三,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效应:经济建设支出、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农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债务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债务风险逐渐显现。虽然河北省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由于近几年河北省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导致债务增长速度较快。文章对河北省政府性债务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债务限额分解,严格落实问责制度等化解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压缩一般性开支。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相关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新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但财权上收、事权下移加重了地方政府收支矛盾。从法律视角看,地方政府债务累积的成因具有多面性。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对违法违规举债"终身追责",开展债务置换计划,债务逐步显性化,增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9.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4,(18):28-2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全国各地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支出缺口,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寻求"钱途"。在此背景之下,地方政府纷纷搭建各式各样的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贷款。多年累积下来,地方债务规模越来越大,风险随之集聚放大。如何规范地方举债,从根本上防范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进行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9.94万亿(2013年12月25日人民网)。该报告的发布再次把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推入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担忧。从权力监督制约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的形成,凸现了人大监督的缺位,显示了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的不足。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人大发挥监督职权的应有之义。政府债务目前虽未列入财政预决算范围,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要求,各级人大应主动介入政府债务监督,真正做到"政府怎么花钱要对人民有个交代,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百姓看得明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