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我国危机管理制度困境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管理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与政府形象,推动危机管理的常态化与公民的渐进性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明晰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权责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机制,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加强安全教育等措施提升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是危机管理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国危机总体应对能力的客观存量既定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国家应对危机的潜能,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需要政府树立大政府危机管理的理念,充分增加社会自身的危机应对能力和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要提升危机管理过程中社会的支持协作能力,又需要国家深入进行积极公民身份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加强危机管理。特别对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重大事故等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政府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进行信息公开,避免公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非理性地进行活动。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强化信息公开意识。目前政府及  相似文献   

4.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原则包括人本原则、满足原则和效能原则。实践这些原则,必须注重危机前责任机制建设、危机后快速应对和恢复评估及危机中的社会本位意识建设,并注意处理好行政权力的双刃剑效应、危机管理责任和免责标准、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建华 《公安研究》2006,144(10):10-14
建立社会危机管理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必须清醒认识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立足现有基础强化社会危机管理,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危机管理体系,在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指挥中心、经费预算、专业队伍等方面落实保障,切实提高应对处置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危机危害性的加剧,公共危机预防已经成为危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来看,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在公共危机预防机制上有许多成功之处,然而也存在思想准备不充分、组织机构不健全、技术和物质储备缺乏、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性。因而需要通过增强危机意识、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技术和物质储备、构建法律体系和利用社会力量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7.
进入转型期之后,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政府也面临更多危机事件。在应对危机中,应通过强化政府及公务人员的危机意识,健全危机管理法治体系,完善政府形象公关宣传策略,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应该从加强学习、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引导社会意识形态、领导改革发展、调节社会利益、提高资源整合力量、应对社会危机等方面找准着力点,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维护农村安全的主要途径。严峻的农村公共安全现状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农村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坚持农村危机管理与城市危机管理并举,农村危机管理法律与具体应对法律并举,农村危机管理综合法律规范与规则细化并举。政府应当从突发公共事件产生机理入手,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从根源上遏止或降低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几率;整合法律条文和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制定农村危机管理综合法律,并细化相关规范,增强农村危机管理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要素已成为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标志,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意识淡薄、人才匮乏等缺陷,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4,(7):96-96
赵清文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无论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防范预警中,还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紧急应对与恢复重建中,政府公信力都是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宗旨、态度、行为和效果,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也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之下,要求政府应当强化公信力建设的意识,牢牢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和革新,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以促使政府公信力得到切实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农村基层治理面临挑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或与农村社会结构特点相关。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组织能力不足、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危机应对能力、强化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陈美荣 《公安学刊》2010,(2):20-24,71
涉警危机舆情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更有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自身方面的原因。应对涉警危机舆情,首先要做好常态下的舆情引导,包括强化涉警舆情信息工作,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工作,积极构建和谐警媒关系,制定危机舆情处置预案。其次要做好危机情境下的舆情应对。包括预备阶段、反应阶段、恢复阶段的危机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维护公共安全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止突发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甚至灾难,成为现代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挑战需要我们强化政府危机管理意识,构建现代化的政府全面危机管理体系,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整合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危机也会时常发生。应对危机,既是对全社会、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公民心理素质的考验。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养,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公众可能面临的危机事态危机管理,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都要加强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列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发公共…  相似文献   

16.
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背景下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常态管理的社会 ,也是一个呈现多种危机的非常态管理社会。在处理危机事件中 ,不仅需要采用行政动员和政治动员的常规形式 ,而且还需要启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动员形式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危机动员中的积极作用 ,开发社会总资源 ,降低社会总成本 ,及时有效地扼制危机事件 ,使社会尽快回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政府在确立危机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同时 ,应适时进行制度安排 ,把社会团体在危机应对中的重要作用显现在各种制度安排中 ,真正构建起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关系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区域危机管理与合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 《人民论坛》2013,(11):82-83
随着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双重转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确定性与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非正常状态下长三角区域应急危机管理能力与跨区域协调合作治理能力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动树立区域危机管理意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置区域危机管理合作治理机构,是长三角应对该区域危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危机应急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是政治运行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各种危机。目前,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分析了公共危机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加强和完善危机应急法制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危机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综合危机应急反应机制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思想战线》2007,33(5):85-88
政府新闻发言是一种议题传播管理行为。这种议题管理包括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议题培养和议题引导等多种传播管理行为。政府新闻发言在公共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实现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积极有效的政府新闻发言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应该承担的公共信息告知、保证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稳定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管理等职能。  相似文献   

20.
慈善组织形象与公共危机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慈善组织形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频发和高发的社会风险凸显期,存在诸多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慈善组织形象问题。突出表现为:专业救援不足,危机意识淡薄;形象认知弱化,危机信息不畅;沟通互动缺乏,危机调处力低;监管流于形式,危机善款失序;责任落实困难,危机应对失范;政府管制性强,危机自处力弱。必须从提升人员能力素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沟通协调机制、优化款物追踪机制、健全组织问责制度、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面加强慈善组织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