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庄案"的判决结果存在3个法律问题:李庄是否构成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刑法》第306条的设置是否具有合理性?辩护人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如何?简单案件的法律推理是按照"法律规则+案件事实=判决结论"这样的三段论方式进行的,这种推理方式体现了公正执法的思维,起着维护法治"过滤器"的作用。但是,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核心精神,在法律推理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排除道德和价值因素。法律判决追求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它不仅受公正的执法手段的约束,还要受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的约束。因此,有必要从道德和伦理价值方面考虑"李庄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韩登池 《理论月刊》2004,(9):121-123
侦查假设是侦查人员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经常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而提出侦查假设离不开逻辑推理。具体来说,类比推理、回溯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某些或然性演绎推理在提出侦查假设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回溯推理就是从已知事物的结论推测原因的推理。由于具有推测性,故结论是或然性的。回溯推理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侦查人员从犯罪现场出发、从调查材料入手,利用回溯推理追溯产生现象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侦查假设,为顺利办案提供侦查线索、划定侦查范围。  相似文献   

4.
法律适用的过程,离不开法律修辞使用。作为一种说服性的过程,修辞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在语言的修饰上,在宏观层面上它还涉及到作为一种社群文化的存在及伴随着法庭论辩等说服过程。尽管法律修辞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法律修辞是一种或然性推理的过程,所得出结论也就具有了或然性或不确定性。因此,在适用法律修辞时,必须受到不同原则的限制,以防止修辞的滥用,使其违反法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克杰 《理论月刊》2006,1(11):182-185
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道德认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探讨和研究高校学生德育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现象及其成因,对于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大学生德育的知行统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全民族性、全社会性.现代科学研究迫切呼唤道德选择.正确的信念和价值系统是科技行为道德选择的可靠保证,而其源泉就是人文精神.只有人文精神向科技的融入,可能实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杨岗营 《前沿》2010,(14):57-60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类型,是以事物间"类同"关系为依据的推理形式。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类"属或然性推理,称之为"人文推类";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存在着另一种具有演绎推理性质的"推类",其前提与结论的联系具有必然性,这种推类属必然性推理,称之为"科技推类"。本文以"测量术"为例,初步揭示了"科技推类"的逻辑机制和推理程序。  相似文献   

8.
现代政府及其公务员应该是负责任、有道德的。负责任、有道德才能有效能、得民心。在历史和现实的公共行政领域中,公共行政伦理一直都在根本价值的层面上影响或指导着每一个从政人员,影响或指导着各级政府、各类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目标与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9.
余纯 《人民论坛》2012,(23):198-19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 行为的道德价值从哪里来? 道德价值和道德的价值并非同一个概念。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或品质在道德上所具有的价值,并以善恶来标度;而道德的价值则是道德自身相对于一个更高的价值尺度所具有的价值。本文此处所及乃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来源问题。 对此问题,康德之前便有诸种看法,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它增进了行为者的幸福;或认为在于它是出于利他的动机;或认为在于它符合上帝的训诫等。康德对此皆持异议,他反复强调,不论是从利已的欲望出发,还是从利他的愿望出发,只要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来自快乐、幸福等感性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是指导、规范、评价经济行为和调节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标准体系。它“时常象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①,对个体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强大的制导作用。利益不同的社会集团,心智水平不一的思想主体或学术派别,其经济伦理观是不同的,本文旨在论析宋代程朱理学的经济伦理思想。博大精深、经纬万端的程朱理学,其思想精髓是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终极关怀,通过寻求人类的伦理自觉、确立人类道德的主体性,来揭示人的意义和价值、解决人类安身立命的问题。历代学者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  相似文献   

12.
侦查逻辑所特有的一些思维形式和方法,如“或然性推理”的多种形式、侦查信息法、排疑法、必要条件法等,都有别于一般逻辑学的论述。侦查假说在侦查逻辑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侦查破案的思维活动系统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多点线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综合的“思维工程”。侦查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可用“回溯性”、“或然性”和“假说性”来概括。特殊必要条件,比其它必要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或然性的价值,在侦查中具有实际意义和特殊功能。侦讯中的逻辑,既有问题逻辑的内容又有辩证逻辑的宏观程序控制要求。辩护逻辑思维特征,就是指体现在辩护思维活动中的论证性、严密性和充足性。逻辑原理在办案实践中的研究,应着眼于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用现代形式化方法对办案思维进行刻划。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人把实事求是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稳定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时,就意味着他具有了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过程。 首先,需要提高和端正对实事求是的道德认识。具有实事求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实事求是的社会道德价值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能自觉地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往往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例如:认为“不说假话办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5.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6.
陈力祥 《求索》2014,(11):86-90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有四个逻辑层次:消除随意和固定行为,精神自律和慎独践行,道德信仰和理想人格,优序良俗与善德幸福。消除随意和固定行为是最低层次目标,精神自律和慎独践行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表现为道德信仰并成就理想人格,而优序良俗与善德幸福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终极价值目标。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的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凸显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目标依次递进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初探次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腾 《湖湘论坛》2003,16(3):57-58
犯罪的人无疑是不道德的 ,这是就道德一词所包含的价值含义而言的 ,道德行为 ,同时指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善的行为 ,而道德还有一层含义是指可以用善恶等价值来进一步区分为正道德、负道德 ,和次道德或亚道德的行为。正道德指善的、好的、具道德正价值的行为 ,负道德指恶的、坏的、具负价值的行为 ,那么次道德是用来指恶行为中所包含的善 ,反映一种善恶并存 ,恶中有善的评价。进一步来说 ,可以这样来定义 :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 ,采取道德手段减轻了犯罪行为对社会或他人的危害 ,但不能使整个行为的危害减少到零 ,称为次道德。一、次道德…  相似文献   

18.
张玉嵩 《前沿》2004,(6):159-162
道德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约束和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欲望。道德作为社会进步的目标和实现社会进步的手段 ,对推进政府行为 ,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发展 ,减少交易成本 ,增加合作效益 ,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两本著作的一些差异。前者以"何为最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为逻辑出发点,并以智性世界为基础论证了道德律如何可能;而后者从寻找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实践法则出发,推导出道德律,并且通过一个理性事实论证了道德律的可能性。康德独创性地从人自身的理性中寻找意志的决定根据,并最终确立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成功地在道德哲学领域掀起一场"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20.
论荣辱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荣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 ,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 ,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对荣辱要做出正确的评判 ,必须从人的行为的善恶正邪出发 ,方能对其本性和根源进行透彻的理解。“荣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 ,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义制利、以公导私、先予后取的原则指导荣辱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