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互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作者、读者在期刊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编辑是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作者是撰写稿件的主体,读者是期刊消费的主体。要办好期刊,应加强三者的沟通互动。  相似文献   

2.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5,(5):137-139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学报编辑人员在从事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所起的主导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在当今要求学报要有鲜明风格和特色的情况下,编辑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即发挥编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报特色更鲜明、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赵广平 《青年论坛》2005,(4):140-141
编辑主体的现代化在编辑出版现代化中处于核心和关键地位。编辑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编辑主体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现代化、编辑主体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和编辑主体心理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4,(6):140-142
高校学报要实现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实现电子化编辑。完善编辑的知识结构、实现编辑环节管理电子化、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学报的网络出版等是高校学报实现电子化编辑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办刊模式及编辑人员的网络意识淡薄等因素限制了电子化编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在他65年的编辑出版生涯中业绩显著。他的编辑风格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求真创新、始终倾心服务读者。可以说倾心服务读者是叶圣陶编辑出版活动的宗旨和目的,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求真创新则是更好实现其宗旨和目的的重要途径。叶圣陶的卓著业绩与他的编辑风格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春兰 《青年论坛》2006,(5):131-133
读者意识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求、购买力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纳入编辑活动之中的编辑思维形式.市场需求决定了编辑读者意识的三重内涵,这就是准确定位读者、创造读者、服务读者意识.编辑工作中体现读者意识,就要关注主流读者,满足读者需求,策划活动吸引读者,提高读者.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不仅十分关心和重视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从事过大量的编辑出版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深邃的编辑理论。笔者想就选题———编辑的生命线这一方面来对毛泽东的编辑理论作一初步探讨!一、选题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反映出一定的立场和思想性毛泽东曾为第一届全国新华书店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那么,出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何在,编辑出版的龙头工作即选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要求选题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主编的几分刊物的宣言中充满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在《湘江评…  相似文献   

8.
李月明 《新东方》2008,(11):57-59
编辑出版工作如同社会各项事业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信息时代编辑出版业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也就是要结合本行业实际与时俱进,注意把好的传统的东西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  相似文献   

9.
图书编辑工作一般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后工作等环节。从以往发展的过程来看,编辑工作的内容、重点、程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透过编辑活动复杂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编辑活动中的一条主线,这就是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桥梁作用。实际上,编辑的职能是中介性的,不管你是埋头于书案,还是奔波于旅途,抑或是忙碌于日常事务,都是为图书出版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编辑中介性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古代的编著不分,还是现代的编辑分工愈来愈细;无论是形式单一,还是情形多样;无论是图书出…  相似文献   

10.
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应依法进行。学报编辑应具有法律意识 ,了解有关编辑出版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 ,并运用到选稿、审稿、加工、整理等编辑工作诸环节 ,避免侵犯作者的著作权益 ,避免学报出现违法违规的内容。不仅如此 ,编辑还应有权益意识 ,在编辑工作中维护编辑部权益 ,保护作者权益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出版传播无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传播实践,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应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助推华文教育,在出版传播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出版传播实践中保障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10,(5):151-155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报是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新生力量。在新发展机遇面前,新升格本科院校学报受原有办刊条件和办刊经验的影响,也面临诸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新升格本科院校学报要克服不利因素,对自身发展重新科学定位,创新发展思路,强化作者队伍与编辑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审稿制度,积极宣传学院科研成果,扩大学院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冯芸 《青年论坛》2014,(6):83-87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其目标、特征、发展和演变也必然要受到来自于社会外部环境各种发展境遇的挑战.当前道德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就是全球化趋势的日益蔓延.这种境遇为我国道德文化视野的开拓、理念的革新、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将外部环境的日益开放性与自身民族传统的特色性实现和谐交融是实现道德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同心"思想发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于我党与统战成员为实现国家独立与解放、统一与富强、文明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心"思想简单而言就是指统一战线成员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同心"思想在统战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揭示了统战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反映了统战文化的基本向度,为统战文化有无价及价值大小提供了判断标准。以"同心"思想引领统战文化建设,就要将"同心"思想融入统战文化产品、统战活动方式和统战核心理念中。以"同心"思想引领统战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统战文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实践,能够促进统战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进而促进统一战线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的天人合一论,有两种走向,一是依主与客二元观建立的"命题性"天人合一论,二是拿"天人合一"当作基本概念(范畴)的解释性天人合一观.而中国古代思想文献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是道德形而上学化的结果,天人关系具有泛道德化的统一性.用后一种天人合一观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亦无不可,但用前一种命题性天人合一论来概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质,就会产生思想史无法厘清的混乱,遮蔽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在列宁民族文化思想、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学术界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众化思想是毛泽东文化理论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从历史逻辑看,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经历了一个初生萌芽、不断形成、逐渐成熟、继续发展的递进过程。从主要内容看,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包括文化根本来源大众化、文化丰富内容的大众化、文化表现形式的大众化、文化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和文化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等具体内容。从时代价值而言,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众属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的文化权益和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明生 《桂海论丛》2013,(4):96-101
打造"双百亿"出版传媒集团是当下各省(自治区、市)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打造广西"双百亿"出版传媒集团的可行性、优势和困难,提出政府应统筹规划积极支持打造广西"双百亿"出版传媒集团;接通出版发行产业链;将集团上市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规划之中;以重大项目的培育与实施,支撑和推动大型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北京建立广西出版中心;打造一支过硬出版传媒队伍;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13,29(5):13-20
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使传统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自我毁灭的癌模式。生态文明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超越传统发展观狭隘的思维模式,科技并不万能,生态文明不能完全依赖科技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限度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别无选择的历史选择。人类未来可持续地生活应该是一种简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