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黑格尔宏大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哲学原理》是一部系统性的法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专门并且系统地阐述其"自由精神"如何从抽象过渡到现实、从而在社会中得以真正实现。因为这一主题,自由、权利、义务、责任、财产、道德、伦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等社会实存和现象共同构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文章主要对该书"导论"中的自由观念作一定的梳理,讨论了自由从理论到历史再到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希望能够管窥黑格尔"哲学大厦"中的自由理论,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彭晨慧 《前沿》2009,(10):33-36
理性国家学说是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核心。黑格尔从自由意 志是法的本质及其自我运动出发,把国家看作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的实现,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意志的有机统一的伦理性的整体。这对青年马克思的法哲学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年马克思正是从自由理性的立场出发,来评判具体的国家制度与具体的法律,斥责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与法律是对自由的扼杀,倡导个体与国家整体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黑格尔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形式法对意志的外部规定在道德领域被克服,意志自由在主体内心得以实现,但道德又有主观无限性的局限。而伦理因主观性与客观性、权利与义务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性定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思维范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向度。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伦理观是对古希腊伦理思想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他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实体思想与近代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伦理理念的发展呈现为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黑格尔伦理思想有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其伦理思想是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的,是关于自由意志发展的理论.二是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伦理是客观的抽象法与主观的道德的统一,伦理区别于道德,并高于道德.其三,其伦理观有着明显的目的论特征.伦理理念的发展包含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伦理理念的目的,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作为近代伦理思想的重大发展,黑格尔的伦理观对于当下我们国家克服道德虚无主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苗贵山 《前沿》2009,(8):27-31
在古希腊,和谐社会理念是围绕着“国家如何组织,在国家事务中公民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的主题而展开的。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都直接承继了这一主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调和,强调国家是自由理性的实现,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意志的统一,是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伦理整体。这对马克思致力于探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个体自由论说是古典法哲学的普遍法则,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黑格尔的总体性"定在"规定性,道德对于人性的自由有着重要指向。康德明确了个体权利出自于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奠定了权利理论的道德哲学基础。黑格尔强调"善是被实现了自由,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然而,现实社会,个体间充满非社会化表现,绝对的道德命令要求自然状态中的个体与他者一起通过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共同体,进而生成普遍法制的国家概念。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汉译本第二篇的标题.按照黑格尔哲学固有的逻辑布局,该篇属于主观方面的阐述,德语原著适用的术语是Moralit(a)t.汉译本将Moralit(a)t译为"道德"显失严谨.主观意义上的Moralit(a)t,应当译为"良知".汉译本<法哲学原理>将第三篇的标题Sittlichkeit翻译为"伦理".从方法论讲,根据黑格尔逻辑学关于理念的论述,该篇属于具体的全面的逻辑认识,即文本所呈现的自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叙事.显然,"伦理"一词不能涵摄Sittlichkeit标题之下的文本内容,译为"伦理图景"较为恰当一些.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自由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一句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①后人往往把它解释为恩格斯关于自由的定义,并且在哲学教科书中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定义沿用至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这句话是恩格斯转述黑格尔对自由的看法,并非他本人的观点。黑格尔在继承斯宾诺莎自...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哲学长期被贴着"客观唯心主义"标签,此标签化理路常将黑格尔身体观归至柏拉图、笛卡尔所代表的唯心主义阵营,误把黑格尔式身体还原为与心灵相对的实体;且囿于"无人身的理性"的定论,后继学者较少研究黑格尔自由观的身体思想。从身体视角来看,黑格尔认为身体具有生命能动性,在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中肯定身体的意义;其身体思想主要继承亚里士多德身体观内容,是非柏拉图主义的。与笛卡尔实体二元论不同,黑格尔指明身心具有内在目的关系,"身心共同体"在生命中辩证发展,身体在"习惯"中彰显"主体化"潜能。结合所有权及主奴辩证法的身体思想来看,黑格尔在法哲学上强调身体自由与意志自由在生命中是有机统一的,且需植根于相互承认。  相似文献   

10.
现代政治哲学家从卢梭到马克思都被卷入到自由及其实现这一现代政治哲学的主题之中。卢梭诉诸奠基于道德自由之上的道德共同体,黑格尔诉诸奠基于具体自由之上的现代国家,马克思诉诸奠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在对这一主题分别做出不同的回答中不断地推进了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现代国家彼岸性和虚幻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卢梭关于道德共同体的理论构想。不同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人联合体置于"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的基础之上,使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真正实现了普遍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在自由意志经历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中,法也相应由抽象法、道德的法发展到伦理的法。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对法的概念的阐释,对于我们从法哲学领域进一步深入理解法与伦理、道德、法与法律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伦理是主观意志的与客观意志相统一的实体,对于他们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康德道德哲学为现实生活提供了难以企及的道德理想,为道德哲学研究提供了作为范本的纯粹先验原理,但正因为如此,康德道德哲学陷入了黑格尔所批判的形式主义。黑格尔认为,治疗形式主义的方法就在于区分道德和伦理,并使道德向伦理过渡,赋予道德以社会、政治、经济内涵,从而使道德充满具体内容。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直接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将道德问题置于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关系这一广阔的背景中,道德哲学转变成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威 《前沿》2009,(12):26-30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具体包括三个环节:抽象法、道德、伦理。伦理阶段的实体性自由是黑格尔自由思想的最高阶段。它是精神经由意识和自我意识达到理性阶段外化为伦理现实的结果。在伦理阶段的精神已经具有了现象学本体论意义——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相互承认,并超越现代性主体意识哲学而表现出了反思性的方法论意义。但是,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毕竟只是精神的现象学,真正的现象学本体世界的确立必须超越他的精神的局限性。因此,精神现象学中所包含的历史方法和辩证方法是其合理内核,而它的唯心主义基础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就当下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尤其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个体自我道德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张君平 《前沿》2010,(13):42-46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以自由自我为支点,以平等独立的法权人格之间自由交往的市民社会为载体,以国家宪政为保证。离开自由自我,个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普遍性的人格;离开市民社会,独立自由平等法权人格就不会生成;离开现代成熟的国家,个人自由和特殊利益就会与社会文明之普遍性利益和秩序相"分裂",导致市民社会伦理失范,个体之法权利益和人格就不会得以普遍保证。这对我们当今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作为马克恩主义哲学主要来源之一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整个现实表现为一种完满的、生动的、必然的联系,而精神及精神的自由构成了这种联系的本质和核心。黑格尔同时认为,精神概念倘若不把人格作为自己的内涵,就只能是一种“无生命的、无色调的和站不住脚的普遍性”。①本文试图通过论述黑格尔关于人格与精神、绝对人格同个体人格、神性与人性等关系的理论,揭示精神与人格在黑格尔那里的分裂,并剖析黑格尔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9.
胡萧 《岭南学刊》2000,(5):67-70
一在谈到主体对于外界事物、客体世界的感知、印象、反映时 ,黑格尔认为被反映者与反映者之间的关系是球面与焦点的关系。“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 ,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 ;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外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 ,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 ;前者是球面 ,后者是焦点 ,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册 ,第203页 )把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当作“翻译”而不是模印 ,应当说 ,黑格尔的用语是十分准确而又独具理性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义阐…  相似文献   

20.
王海艳 《传承》2008,(10):30-31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存在伦理学向度,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最高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共产党宣言》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中。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意味着人类发展机会的均等;意味着个人、他人、集体利益的统一;意味着全社会、全人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的至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