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诉讼调解这种“非正式的裁判”在审判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被边际化了。现行的“调审合一”机制与法官中立的司法理念、案件流程管理、庭审方式改革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司法实践中,借调解之名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存在。实行“调审分离”是诉讼调解走出困境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长江中游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法院完善与商事调解的诉调对接机制,不仅有助于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还可以保障各城市商事主体的利益平衡、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对接的具体制度和流程不完备、诉调对接的激励保障机制缺失、诉调对接的社会接受度不高、诉调对接的发展受调审合一的抑制,导致现阶段诉讼与商事调解的对接在实践中运用率不高,发展缺乏统一性。"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需要健全诉讼与商事调解的对接机制,还要通过探索类型化的调解前置程序、逐步推进调审适当分离、促进诉调对接的国际化等方式推动诉讼与商事调解对接机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调解与审判合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优点.但正是因为调审合一有着明显弊端,我国古代司法向近代变迁时呈现出调解游离于审判之外的态势.这是利于依法治国及彻底解决纠纷的因素,值得在当代司法中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调解被笼罩在判决的阴影之下,法院调解与判决的程序价值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和异化,调审合一的制度设计未能产生预想的功能合力及互补效应。作为获得司法权力最有效支撑的法院调解与判决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应完善二者的结构设计,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审判效能。  相似文献   

5.
调解与判决是化解民事纠纷的两种方式。适用"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调判结案方式有利于充分展现司法审判价值。适用调判结案要遵循调解自愿、动态转换、公平正义以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等原则。针对司法实践中的调判适用异化情形,要破除"调解万能主义"和追求"非黑即白"判决这两种错误观念,积极推进调审分离,完善调解适用制度,规范调解与判决适用案件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秦兴宇 《前沿》2006,(1):110-11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的法院调解制度,面临着新的社会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调解制度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推动我国民事(含经济,下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从什么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出发,简介法院调解制度的立法价值,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外先进制度,最后提出调审分立的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被追诉人速审权之构建——以轻罪案件为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诉讼模式下,被追诉人速审权之规定不尽相同,权利保障亦有差异。我国并无直接关于被追诉人速审权之规定,但诉讼经济的理念却渗透在法律文本和司法实践中。构建我国被追诉人尤其是轻罪案件被追诉人之速审权,可以诉讼经济为理论支撑,以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的美国和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德国被追诉人速审权之规定为借镜,以此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刑事程序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胡海  胡志英 《湖湘论坛》2011,24(2):116-120
"三调联动"机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建立"三调联动"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其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整合力量、整体联动、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如何发挥"三调联动"的职能作用,有效化解当前多发多样的社会矛盾纠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新形势下"三调联动"机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入手,分析了当前"三调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与缺失,提出了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以诉讼调解促司法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调解是我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符合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理念。诉讼调解具有定分止争、彻底消除矛盾、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新时期,应充分发挥调解优势,以此促进司法公正与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10.
诉讼调解贯穿诉讼始终,是法院结案的重要方式。诉讼调解凸显了定纷止争、降低诉讼成本的效用。然而,诉讼调解中法官居于裁判者与调解员双重身份的矛盾,致使审判技能和调解技艺相互弱化。法院作为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亟需独立品格。故而,结合司法实际对诉讼调解进行改革是构筑司法独立、法治权威的要旨。  相似文献   

11.
诉讼调解复兴是和谐社会政治语境下司法政策的相应调整和过度反应,同时存在具体制度方面的趋动力.诉讼调解异化为一种方便审判权行使的手段,成为法官追求办案结果或效果的工具,因而导致当事人处分权的虚化.产生这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民事诉讼职权主义模式下的审判权本位.当:事人处分权虚化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破坏了诉讼调解的公正.强化当事人处分权,弱化法官的调解职权,使审判权为处分权提供保障,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意,才能回归民事调解的基本原则,恢复诉讼调解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诉讼调解具有判决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它可以有效修复已经出现裂痕的各类社会关系、弥补成文法的缺陷与空白、降低涉诉涉法上访比例等。然而过度强调诉讼调解与规则之治存在明显张力。过分强调和推行诉讼调解,难以避免调解过程中的强制、诱导和非程序化,对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推进审判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因而诉讼调解亟须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冯哲 《前沿》2010,(13):66-68
现行法律制度为农民工合法权益救济提供了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多种途径。"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要求诉讼救济途径应发挥其应有的实效性,但现有的诉讼救济途径存在着诸多不顺畅因素,尤其农民工维权多以群体形式出现,团体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提高诉讼救济途径的关键所在。以农民工维权领域团体诉讼制度的建立为突破口,在我国确立团体诉讼制度,区分工会、非政府组织的团体诉讼原告身份,厘清工会、非政府组织程序意义原告人与农民工实体意义原告人关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团体诉讼制度,以实现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与完善,不能仅仅基于旧有诉讼模式产生的司法实践问题而去怀疑法院调解的价值和现有的调审结构,而应当在转换诉讼模式、建构新的诉讼制度的前提背景下,从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去思考和决定该制度的取舍、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诉讼调解具有统筹各方解纷合力、避免裁判结案程序空转等优势,对于“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调解存在宏观层面受案压力与日俱增、中观层面孤军奋战格局日显、微观层面化解争议功能未彰等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有行政诉讼调解的制度设计存在弊端、解纷功能开发不足和实践环节运行遇阻。从行政诉讼调解的逻辑机制和我国具体实践来看,未来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应当结合本国司法实践传统与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深刻汲取诉调合一与诉调分离模式各自优势,合理调整诉前调解和诉中调解的结构布局,通过更替主导力量、更迭适用范围、更张参与主体、更近法律效率等具体途径,全面激活诉讼调解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6.
<正>虽然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和解"不同于"调解"。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争议未尝不可。"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也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17.
声音     
诉讼是刚,调解为柔。法官,要会判也要会调。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日前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谈“加大司法调解”力度时说,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不能给调解定指标,不能久拖不决,不能以损害司法效率换取调解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调解原则规定不合理、调解程序设定不健全等问题,可以实行调审分离制度,对经法院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不得反悔。  相似文献   

19.
目前侦审合一工作大致可分为一步模式和二步模式两种。“一步模式”是直接合并的模式。但由于侦察员的素质与侦审合一机制间存在较大差距 ,使该机制无法有效运行 ,并直接导致办案质量的下降。“二步模式”是暂时维持侦察员和预审员角色分工的模式。但由于机构的变化 ,使预审工作的地位实际上降低了。侦审机制是对侦审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改革的结果 ,不能因为侦审合一实践中的困难而否定侦审合一机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一协一调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限制和解,改善和加强劳动调解制度,规范、健全仲裁制度,实行“裁审分轨”,以及建立劳动诉讼制度的建议,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