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上海部分城区进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开展活动,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了努力,这为今后的社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2,(11):87-88
郑中玉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4.
雨微 《岭南学刊》2009,(3):132-132
当前,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并将社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加强社会建设也就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现形式,探索和研究以社区建设为主要载体的社会建设对指导新时期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就具有了不容置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由王永平任主编、陈治桃任副主编的理论新著《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应运而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11月出版。这一著作的出版,既为新时期探索城市社区建设增加了新的理论养分,又为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步骤。以往研究聚焦从文化、地域、伦理、情感和利益等单一层面阐释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难以为当前乡村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个体价值观念差异化等现实困境寻找出路。因此,应从生活视角来研究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问题:在价值理念上,乡村社区共同体并非单一分散的共同体叙事,而是一个涵盖主体性的人、并以生活为目的的乡村社区共同体的诠释单元;在实践内容上,生活的实现是通过制度和空间两个要素,以此达成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和治理四个维度的联结。生活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共同体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空间、制度和生活要素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从而达成系统秩序的统领性与共同体意义上的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城市社区这一组织化的载体,超越户籍制度的障碍,重建认同机制。在社区场域内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主要的技巧是善于发现、创造并放大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和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的各种"诱因",让他们加入到社区活动当中来,由浅入深经历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熟悉,再到相互信任,最后实现社会认同的建构。社区认知、社区服务、社区参与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三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认同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对象。社区认同与共同体、社区文化、文化认同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时空转变基础上的村庄生活对农村社区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当分化中的共同体与荒废的社区文化相叠加,并与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认同相激荡时,就导致农民认同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冯朝亮  潘晨璟 《传承》2014,(11):124-127
通过对社区共同体概念演变的细致梳理发现,当前社区研究中存在五种"社区共同体"模式,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现代城市社区发展和分化的多种方向。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重建社区共同体,需要重新定位国家、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的作用,构建适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型社区共同体,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区的建设,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雷霆 《理论月刊》2015,(1):143-151
社区建设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发展需要以社区物质建设和精神培育作为共同目标,同时也要将传统模式稍作变革,而作为行政治理单元的社区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缺乏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认同。文章认为为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强化社区居民个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培育一种有效的居民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机制需要重构培育共同体的模式,实现从交往共同体的培育到认同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社区治安建设具有"整体化""混合化"和"模糊化"等特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社区治安多专注于社区或治安之上,存在研究视角不够开阔和对社区治安重要价值认识不足等问题。运用"场域"这一社会学理论工具,可以深入分析社区治安参与和内部亚场域,构建出社区治安权力场域、信息场域和舆论媒介场域。社区治安场域概念的提出为今后的社区治安研究提供了新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社区治安内部亚场域的构建为当前实践问题提供了相应对策,为实践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社区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区建设的规范化路径。这一结论性的命题,需要在分析共同体的规范性价值与当代社区民主自治的市民社会背景得出。社区至共同体化是在社区民主自治的实践路径上的行动,需要探寻各行动主体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交互场域。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建构需要社区层面的实践呈现,而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政府行政治理与社区自组织、自治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主要关涉地方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三大主体。研究发现,N区政府通过“三事分流”的制度创新,让渡地方政府的社区治权进行“全能型政府”治理格局的自我解构,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资源;N社区居委会则在政府制度化的合法性支持下,通过微小公益路径的居民需求回应及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支持,实现与政府让治的功能对接与互补。N区政府让治转向与N社区结构化信任和治理主体资源整合的有机结合,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正向反馈。  相似文献   

13.
冶芸  袁雪琳 《前沿》2023,(4):85-93
公共性作为社区治理的内在价值追求,是社区秩序的基本要素和支撑保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异质性社区,重建社区公共性不但是实现多元社会管理格局的前提条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支点。本文通过对济南市K社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公共性培育面临着关系网络松散、公共空间萎缩、社区功能单一、主体结构失衡、社区组织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迁移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流动人口需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首先要通过培育社区认同、营造社区文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打造交流互助平台等途径,增进社区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破除主体间性困局,从而实现社区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罗大蒙 《理论月刊》2023,(11):111-119
情感是共同体的纽带,将邻里建设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情感共同体,是城市社区邻里重建的重要命题。互动是情感共同体的生产机制,信任感、团结感和公共性等情感表征,均蕴含于人际互动之中,微观的人际互动筑牢了共同体的情感基础。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媒介,共享具有激活积极情感要素的重要价值,是情感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载体。情感共同体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共享是情感唤醒机制,能够重构邻里关系,缔造邻里信任感;共享是情感凝聚机制,能够激发公民群体身份认同意识,强化邻里团结感;共享是情感延伸机制,能够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孕育社区公共品格。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治理工具,积极、正向的情感共同体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区营造不仅是我国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中的热门模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有效模式。在对社区营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社区营造的特点在于对空间与人互动关系的关注,并以此推动社区空间再造与共同体重塑。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将社区空间划分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柔质空间、经济空间,并分别对应社区营造的人文地景产五个议题,以解读社区营造中因地制宜的空间议题引领社区空间再生产与社区关系再生产的逻辑与实质。社区营造在空间重构中重申了空间正义、化解了社区矛盾,凝聚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公共性既是转型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也是社区治理的秩序基础。转型社区的快速结构性变迁使传统的社区共同体维系机制发生断裂,带来了集体意识的失落和共同体认同的下降,各种矛盾冲突加剧,社区出现异质化、碎片化的公共性困境,影响了转型社区的良性运行。通过围绕公共性生长所需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内生动力体系的构建,强化制度供给、发展社区自组织、培育社会资本、塑造公共精神等多个维度重构社区公共性,成为转型社区善治达成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发展新模式——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莉  李继娜 《求索》2011,(4):75-76,68
资本为本的社区发展是一种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发展新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优势视角的起源及主要观点,接着详细讨论了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实施步骤,并以灾后社区恢复和重建为例进行分析。最后对优势视角及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认为,优势视角下的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是一种推动城市及农村社区发展的创新性策略,为推动社区发展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该理论仍然面临很多需要探索和检验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田鹏 《长白学刊》2022,(2):127-13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社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可以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而社区效能决定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道德三个方面的矛盾现状社会公德的认同与行为脱节的矛盾;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呼声高与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性欠佳的矛盾;对道德建设高期望与低参与的矛盾等,提出加强社区控制的几点思考一、加强社区控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二、加强社区文化及文化阵地建设,创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三、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