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涛 《人民论坛》2011,(12):110-111
20世纪60年代,德国通过制定《就业促进法》,推动了就业保障模式由"消极型"向"积极型"的转变。其中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包括: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失业问题的复杂性;有关就业保障的法律要具有前瞻性;法律自身要尽可能成熟、严密,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把解决失业问题的希望仅仅寄托在一部法律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存在对就业歧视的范围认定过于狭隘、就业歧视争议缺少有效解决途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反对就业歧视的保障措施不足等诸多问题。要从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开展违宪审查与清理、建立反就业歧视保障机构、引导企业加入社会责任标准等方面开展反就业歧视工作。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青年就业保障计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就业是西方国家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日益严峻的青年失业问题是西方国家青年就业保障计划兴起的宏观背景。为青年就业立法、加强青年就业培训、扶助青年创业、改革失业保障制度、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是西方国家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主要内容。该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原本就突出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失业问题、城镇低学历青年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璞 《前沿》2010,(23):77-79
在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就业竞争逐步加剧的现状下,社会中有关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要实现男女平等,必须首先保护女性就业权益,努力创造和谐的女性就业环境。现阶段应从加强女性就业法律保障途径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根据劳动关系的"新"和劳动方式的"新",新就业形态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以"去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Ⅰ型)、以"多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Ⅱ型)、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Ⅲ型)。新就业形态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劳动关系的"新"所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I型新就业形态中的"去雇主化"带来的劳动者法律身份认定和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7.
裴建国 《新东方》2015,(1):54-57
消除我国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是构建长治久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消除我国就业歧视,必须正确认识就业歧视的现状,找出导致歧视的原因,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是保障人生存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条文并不多,且对于违反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仅仅是以有限列举的形式加以规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户籍歧视这一被公众所熟知的行为并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国内户籍歧视第一案"再次将以户籍歧视为代表的就业歧视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下,也暴露了我国现有劳动法律的不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健全了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框架,建立了面向全  相似文献   

10.
《人权》2008,(4):22-24
非正规就业在国内也被称为灵活就业,主要是因为非正规就业者的工作具有弹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如何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来说,都是一个法律难题。近日,本刊记者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如何保障非正规就业者合法权益等问题采访了香港乐施会王英瑜先生。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笔者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针对社会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过程中遭遇到的就业权益的侵害.以及受到侵害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与保障的现象,从法律的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体系的相应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权益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韦宇红 《桂海论丛》2007,23(6):36-39
20世纪80年代,广西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带动效应,但进入90年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增长却呈现出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带动作用的减弱导致广西失业问题突出。文章对广西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减弱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就业与失业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特别弱势地位的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难点所在。这个群体在就业上必须依赖政府提供就业援助。本文以武汉市武昌区为实例,研究具体承担就业援助工作的城市政府在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就业援助所面临的新的情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可选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失业问题日趋凸显,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化就业模式日益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所取代。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想是:以失业社会保障为重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涉及的因素多而复杂,必须抓关键,抓重点.一是,要促进劳动就业,扩大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大力宣扬合法劳动取得收入,就是就业、自主择业、自身素质适应性岗位等先进观念;政府要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岗位;要建立具有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择业交易、权益保障、信息发布、劳动管理等职能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主导作用.二是,要集中管理职能,优化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改变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的工作局面,改变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工作弊端,改变政事不分、服务"缺位"的工作现状,维护社会保障部门的统一和权威.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法律与制度的保证作用,发挥政府的强制功能,发挥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建立起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校正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锐 《青年探索》2005,(6):48-52
在青年就业问题上,无论是理论、媒体的关注还是政府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过于关注大学生的偏向。青年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素质型、心理—观念型、机会型、信息型和制度型障碍等五种就业障碍,而大学生与一般青年相较,其就业障碍主要源自主观原因,一般青年则在就业时受到更多的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必须校正被偏移的视点,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和关心一般青年,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就业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缓解经济转型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以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带来的巨大压力。通过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梳理,政策制定应该成为界定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稳定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虽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但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厦门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劳动人员进入,其就业形势还颇为严峻。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介绍厦门地区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然后结合全国形势,分析当前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最后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就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改善厦门地区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法国政府非常关注和不断推进青年就业政策改革,其主要原因是法国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青年失业问题更为突出。法国青年就业政策选择的视角存在一个转变的过程,这就是从最初的努力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促进青年就业,转变为通过给企业提供比较宽松与自由的雇用环境,刺激企业尽可能扩大雇用规模以促进青年就业。法国青年就业政策改革所面对的主要阻力是法国社会始终把劳动权视为神圣权力,这不利于法国青年就业政策的改革。特别是近年来,法国社会改革不断引发的罢工与示威运动,也增加了青年就业政策改革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