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材审稿会议,最近在昆明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中国人民大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由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主编。除各位主编外,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哲学研究所、人民出版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单位以及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均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理论界老前辈、北京大学付校长冯定同志参加了会议。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高治国同志到招待所看望了到会代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认真审阅两本教材的修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 1967年,东德科学院院士阿·柯辛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首先必须从理解人的本质出发来加以规定,这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有关提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哲学原理》说: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学哲诞生的奥秘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正确理解它,对于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全部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论争,是围绕着实践观展开的。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人们分歧的焦点是对于实践一般本质的理解:实践是主观的精神的活动还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或者既不是纯粹“主观的精神的活动”,也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而是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上述第三种理解正是目前理论界最为普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核心范畴和逻辑结构三大转换,从而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是广义认识论。开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和有关论著中,往往未将“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加以区分,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将二者等同起来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349页):“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飞跃为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无疑在他们看来,“从实践到认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一章是比较薄弱的.李秀林等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年版,以下简称《原理》)对这一章作了些改进.比方调整各对范畴之间的排列次序的做法就是很可取的.但该书只是对旧有观点作了一些补充和发挥,并没有克服原有教材存在的不足,有些地方还使这些不定更为突出了.如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  相似文献   

9.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被马克思视为历史科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辩证唯物主义被视为一种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物。而正统马克思主义则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切割开来,前者仅仅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以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从阿尔都塞开始,用多元决定的矛盾重新开启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活力,而阿甘本、巴迪欧、梅亚苏,尤其是齐泽克,从扭曲、混沌、褶皱的,无法被语言和知识所彻底消化的实在出发重构了辩证唯物主义,并采用视差之见、绝对反冲的范式,实现了比无更少的不可能性,让我们可以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认识论,看到在知识和感知之外的实在。  相似文献   

11.
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三个方面的含义。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对生产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着偏颇,认为生产就是物质生产,而把精神生产排除在生产范畴之外。这不仅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意,而且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因而造成了实践上的失误。所以,完整准确地理解“生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读了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组编,何怀远、周碧晴、崔秋锁三位教授主编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颇有一些感受。 自1978年以来,以人民大学肖前教授和李秀林教授主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至今已有上百种,其中不乏有几本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教委根据中央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指示精神,联系高校和当代大学生实际,组织编写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全省高校通用系列教材。陶德麟、黎德扬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是该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在初读本书之后,我感到这本重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特点,特别是在概括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作者们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第一,注重于分析,注重于说理,是本书在阐述诸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特点。譬如,在具有总论性质的第一章即“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思想教育的伟大实践者和理论家.他创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原则充分运用于教育实践,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研究邓小平思政教育理论特点,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思政教育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邓小平同志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善于从哲学上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1.实践的观点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吗?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能不能说,实践的观点仅仅是认识论的观点呢?不能。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他们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17.
李继成 《前沿》2008,(1):30-34
依据对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意义、提供服务的活动具有人类劳动一般的本质属性、确立服务的劳动范畴地住符合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要求的理论逻辑分析,本文确认:马克思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来看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都不存在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含义,非物质生产的服务可以确立为劳动的范畴,确立服务的劳动范畴地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狭义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人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纳入实践界域,它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存在着误解和误读,只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充分肯定;把《提纲》中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等值于物质生产活动;用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概念代替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广义的,实践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论》到科学发展观:主体性原则的价值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求索》2008,(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中国化诠释,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阐发,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实践主体性原财又超越了它,实现了实践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在说明什么是物质时,列宁的"物质定义"难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对具体科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是依据科学事实扬弃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产物。恩格斯关于"有形体"的"物质定义"至今并未过时,无形的场应当属于空间范畴。如果坚持把列宁的"物质定义"作为物质定义使用,必须增添"有形"的内容,才能得出与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相区别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