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眼于社会保险和强制性商业责任保险这两种代表性的保险形态,尝试总结它们采取强制参保方式的基本逻辑,从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巨灾保险是否应该采取强制参保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际上代表性巨灾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考察了部分国家采取强制参保方式的原因,并总结了各国选择巨灾保险参保方式的基本经验。本文发现,巨灾保险并不完全具备实施强制参保方式的基础,一国对巨灾保险参保方式的最终选择取决于该国的决策部门对巨灾保险制度的战略定位。最后,本文为我国巨灾保险参保方式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鹏 《中国减灾》2024,(1):12-13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多发频发,在全球范围屡屡造成大规模毁灭性灾难。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的孕育、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灾害风险防范难度极大,这对国际社会灾害防范和应对提出巨大挑战。科学高效应对极端事件和跨境跨流域巨型灾害,是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减灾合作,深化灾害风险认知,提高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3.
巨灾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抗拒的巨大灾难;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增强我国巨灾防御能力,努力减轻巨灾损失。  相似文献   

4.
余艳莉 《求索》2011,(10):55-57
巨灾风险管理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巨灾风险呈现频发的态势,在应对巨灾风险的诸多方法中,巨灾保险是最有效的手段。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殊性,巨灾保险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但政府参与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巨灾保险的运行效果。本文在论述政府参与巨灾保险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政府参与巨灾保险的不同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政府以再保险人身份参与巨灾保险是相对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金磊 《北京观察》2013,(5):26-27
面对第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认为,它的重要启示在于提醒人们该如何好了伤疤不忘了痛、不断强化应对巨灾的各项准备?人们该如何从每次灾难中汲取教训,"举一反百"?2013年是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汶川"5·12"地震巨灾五周年,同时也是"非典"事件十周年……面对这些灾难记忆,国人的纪念之思必须是串联的,必须要将这些不同年份的黑色记忆综合考量,既思考进步,也思考问题,尤其要重新建构对城市灾害风险的新认知。面对第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认为,它的重要启示在于  相似文献   

6.
健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霞 《中国减灾》2008,(10):17-18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其中巨灾风险导致的国民经济财产损失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巨灾风险,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政府救灾并进行灾后补偿。与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保险等市场化方式应对巨灾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7.
《山东人大工作》2008,(8):62-62
目前,我国对地震、洪水等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实行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这种制度很难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的巨灾风险。如何尽可能降低巨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在赴重灾区实地考察后  相似文献   

8.
从南方冰雪灾害成因看巨灾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灾害链与巨灾的理论。综合分析了今年年初发生在我国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巨灾灾情特征。反思了我国对这场巨灾的应对,提出了我国巨灾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两起巨灾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痛。这两次巨灾再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巨灾风险防范任务艰巨。当前,中国已基本具备抗御一般性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有效抗御巨灾则是今后防灾减灾的重点。面对这一艰巨任务,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应对巨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大震巨灾频发,特别是2004年印尼地震大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大海啸等一系列大震巨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地震灾难经验教训均证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技能的高低,对震后能否科学、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们要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巨灾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针对“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作者建议通过增强风险意识、构建巨灾情景、形成整体合力、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全民防灾,切实提高巨灾风险防范化解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3,(9):28-29
近年来,全球大震巨灾频发,特别是2004年印尼地震大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大海啸等一系列大震巨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地震灾难经验教训均证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技能的高低,对震后能否科学、高效地开展自救互救,挽救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夏志琼 《中国减灾》2013,(2X):34-35
<正>"9·11"美国恐怖袭击、东南亚大海啸、"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巨灾的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对灾难恢复的高度重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金融机构对灾难备份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投入,2011年"3·11"东日本地震海啸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防灾体系亟待确立和完善。灾难备份引人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办公运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记载着金融机构业务正常运转的大量重要数据,包括系统文件、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和来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日本自1991年以来创造的大震之后重建的投融资体系和台湾九二一震后的基金会运作机制,提出巨灾之后的融资和对其的管理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政策问题。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一套平战结合、快速应变巨灾的常态化融投资政策体系。日台在巨灾后设立的重建基金(会)形成了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巨灾融投资政策结构,解决了巨灾后快速融资的方式和合法性;与政府巨额重建资金协同配合的内容和方法;以资金运作与管理达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等问题,是一种政社合作、公私合作的创新体制和机制。本文最后还提出应该考虑建立512重建基金,为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重建提供一个社会支持平台和公共参与的空间,以便形成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政府治理和政社协同机制,也为构建未来应对巨灾的融投资政策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受灾地区巨大的援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而灾难过后,我们必须对中国巨灾风险的补偿机制进行反思。我国现行的巨灾损失赔偿机制中主要有受损主体的自我补偿、政府的财政补偿、保险补偿,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补偿等.但这几种补偿机制何种是最有效的.则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我国多地结合本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纷纷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寻找解决"因灾致贫"的新途径,积极探索救灾救助体制创新。巨灾保险提升了政府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障能力。各地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也推动了我国巨灾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霞  严晓 《前沿》2010,(19):167-169
迄今为止,传统的"管理"思维贯穿于我国公共危机理论研究与政府应急实践,惯用的纯社会动员方法和纯行政命令方式所暴露出的问题正在积聚成潜藏于未来的思想危机,无法满足未来中国应对系统性危机的长远需要。而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频繁发生的事故灾难危机,更需要我们以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为视角,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事故灾难危机治理体系,使之形成全主体、全威胁要素、全过程应对事故灾难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危机治理的行动规则;完善应急监管联动机制,锻造危机治理的应对能力;加快应急平台建设,增强危机治理的运行效能;加强应急知识学习,提高危机治理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的伤痛还未抚平,2013年4月,四川芦山一场7.0级的地震再次重创天府之国。无情的灾难,瞬间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西南处,国有殇,中华民族再一次奏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悲壮交响。大震巨灾发生也进一步提醒我们必须"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在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要深入、持续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倡导公众要具有防灾减灾的意识,用科学的减灾技能应对灾害,守护生命。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海啸灾难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面对如此巨灾,中国的有关专家是如何评说的?中国能否从这次海啸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一些启示和思索?  相似文献   

20.
在灾害应对过程中,法律凭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实现各种目标——公正与效率,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平衡。但是,非常规性灾害(巨灾)的冲击,使这一切重新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