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祥生 《前沿》2006,(5):129-13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荀子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分”入礼、以礼释法、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敏 《公安教育》2024,(2):34-37
<正>人为什么会犯罪?或者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犯罪?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礼法”。这里的“礼法”多指“封建礼教”,凡对其破坏行为会被称为“僭越”。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1))这是儒家思想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理念。但是,对人性的探讨向来是有善恶之分的。例如,《荀子·性恶篇》上说:“人之性恶,  相似文献   

4.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论语>、<中庸>、<荀子>为基本文献考察孔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认为二者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中心范畴,即"礼",而"礼"在理想层面能够造就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但孔子、荀子的达致和谐之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个体修身,后者注重制度规范,但从根本而言,两种路径都是"人治",即都主张以为政者为原点推动理想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荀子师承和发展孔子学说 ,主张“隆礼重法”,为中华法系构建了学理基础。他在“法后王”的旗号下 ,为创建大一统封建帝国政权作理论先导 ,提出了新的治国方略。荀子以哲学、政治学为基础 ,为国家治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的从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提炼思想理论的学术道路 ,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人性论。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论”与“性善论”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9.
张长明 《湖湘论坛》2009,22(3):100-102,111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荀子的辩学思想遭到曲解。在《正名》中,荀子具体论述了辩论的起因、实质和种类,探讨了辩论的原则和要求,并提出了破斥“三惑”的方法,不能把荀子的辩学等同于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相似文献   

11.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熊循庆 《前沿》2005,(10):166-169
本文着力于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通过比较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是,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厘清“法制”和“法治”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因此,“所谓‘先王’一词,不仅是政治上的盛世,伦理上的模范,而且是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大前提,更进一步,对于衡量一个时代,批判一个人物,分析一种制度,莫不以先王为最高尺度。”而荀子在主张“法先王”的同时,却提出了“法后王”之说,这在先秦思想史、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犹如“苍头军  相似文献   

17.
<正>沟通与城市相互建构关于沟通与社区(社会)谁先谁后,如同“鸡与鸡蛋,孰先孰后”,说法不一。中国古人对这个问题基本是回避的,认为人的沟通问题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其潜台词是:沟通先于社会。例如,荀子(《荀子·王制篇》)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这里,荀子并没有说明人类“群”的能力从何而来,但获得它难道不需要沟通?  相似文献   

18.
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管仲亦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发生在餐桌上的变化是人们最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19.
法是规则     
考察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古代学者们看来,法是规则.一是办事规则.从造屋之法、制器之法到用兵之法,凡人间事务的办理都需要法这种规则.二是社会规则.王政有法度,交往需礼法,无论是"等赋、政事、财万物,养万民"的善法,还是"佐兴虐政"的恶法,都是社会规则.三是自然规则.由人法而论及地法、天法、道法,社会规则的法应该源于自然规则的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禅宗在西方的传播达到高峰,激浪派作为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也随之兴起。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不二之法”“说似一物即不中”。激浪派在理念上显露出与禅宗相似的部分,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与禅宗相似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提倡创作的非理性;追求形式随机;注重边界融合;崇尚精神自由。以“反艺术”为主旨的激浪派通过种种激进实践促成了艺术界的革命性潮流,加速了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