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2.
信息     
《今日民族》2010,(7):63-64
云南出版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口袋书”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云南省民族团结知识简明读本》一书,近日以汉文和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佤文、彝文、哈尼文、藏文、苗文、纳西文、白文等12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7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民委共同举行了出版仪式暨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一家亲》以问答形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地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简述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3.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4.
此书原名勐泐古事或西双版纳古事,傣文抄本流传。瑜所见有两种汉文译本:一即一九四七年排印之李拂一译本,凡三卷。据《自序》,中下两卷为勐海抄本,上卷为孟艮抄本,并有残缺,与勐阿抄本及刀学林抄本亦有出入,然译文未作校注,不详其异同也。又一为一九五四年调查组马曙、缪鸾和翻译之复写本。据《弁言》,译时以勐康抄本为主,与勐往抄本、勐遮抄本及李译本校对,并记异同。此译本不分卷,惟缺李译之下  相似文献   

5.
我的哲学史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习》、《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展》、《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哲学著作有《真与善的探索》等,有《张岱年文集》(六卷)、《张岱年全集》(八卷)。  相似文献   

6.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7.
正蔡元培的《新年梦》以"中国一民"为主人公,个中隐含着他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新年梦》又是一个怎样的梦呢?蔡元培(1868——1940)一生著作等身,《蔡元培全集》(共18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300余万字,但其创作的小说只有一篇——《新年梦》(《蔡元培全集》第1卷,P422—436)。该小说内容新鲜奇特,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政治价值,见证了110年前蔡元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五十卷,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集本,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全集本之一。中文版同俄文版有某些不同之处。例如,中文版增补了我国掌握的马克思的两封信:1875年7月12日马克思给茹斯特·韦努伊埃的信和1877年8月25日马克思给尼·德利乌斯的信。在第44卷中增补了马克思写的《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全集前39卷出版较早,大家已很熟悉。这里着重谈谈11卷补卷的内容。补卷中马恩的早期著作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手稿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马克思为创立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而在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研究方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0.
在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所收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出现了"只能求助于人权"这样一个句子,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所作出的回答,并因此而论证了马克思对待人权持肯定的立场。但这样的论证却是由于对menschlichen Titel的错误翻译而引发的一场"美丽的误会"。menschlichen Titel应译作"人的权利",其与"人权"有本质区别。就人的解放而言,马克思所肯定的是"人的权利"而非"人权"。  相似文献   

11.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家华 《思想战线》2006,32(3):23-28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贝叶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娅 《思想战线》2006,32(3):36-44
贝叶文化是我国傣族地区的一种“活着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文化经济”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学术史上一大公案,“戴震是否背师”长期以来为学界所争议。综合考察这个问题,可着重考证戴震与江永交游时间,戴震本人对师友的定义和江永对戴震的称呼,以及其他学者对江戴关系的论述。研究清代以来诸家主要观点及这一问题的新进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是:江永与戴震属于师友关系。这一结论对客观公正地评价戴震,以及对戴震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伯乐 《思想战线》2006,32(3):29-35
贝叶文化的学术探讨,是运用多学科、大视角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有益尝试,也体现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要解决贝叶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队伍,并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果占璧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思想战线》2005,31(6):54-57
有学者认为,傣族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做"果占璧"的古王国,这个时期是"傣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其实,所谓的"果占璧王国",就是此前一些学者提到的"憍赏弥王国"."憍赏弥"只是一个印度古国,而傣族文献中的"果占壁"或"果占璧"或"憍赏弥",都是源自以印度古代一个以"憍赏弥"国为背景的传说故事的翻版,与傣族历史无关.  相似文献   

16.
Ngeow Chow Bing 《当代中国》2015,24(93):554-572
The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 (CCTB), a key research orga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side or outside of China. Originally an authoritative translation house for classical Marxist works, in recent years CCTB has gained more prominence as a policy think tank. Among its leaders are well-known advocates for political reforms and democrac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CCTB. It will discuss what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how CCTB has evolved, including the role of its leadership and the changing political context in China; and it will examine how CCTB reconciles it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roles of being a Marxist translation house and a pro-reform think tank.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品的英文译名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拼音标识到灵活运用英语构词规则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标命名方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拼音法、改进拼音法和综合命名法.从词汇、翻译的角度探讨,作为商业文化重要现象的商标必然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喻(metonymy)是英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格。妥善运用转喻修辞格可使语言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并给人以新鲜感。在翻译英语转喻修辞时,应首选“直译”。当直译很难达意时,可灵活机动地采取“意译”、“增译”和“引申译”等方法,以便将原文转喻修辞格的韵味风格完美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19.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20.
冯德河 《青年论坛》2009,(2):144-14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性地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这一观点虽然在红学界颇存争议,但“石兄”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观点仍然为许多红学研究者所接受。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全译本《红楼梦》的文本解读,对翻译中如何传达原作者叙事风格进行了研究。由此发现,原作中所体现出的叙事风格,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在译本当中都得到了较妥当的处理。但是因为红学界在“石兄”、“神瑛侍者”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争议,或者是因为译者的翻译中处理失当,而使这种叙事风格并未获得完美的转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