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鄢琦  廖翔慧 《前沿》2009,(11):13-15
政府存在的原初价值就是保护并增加公民的福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价值的重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服务与公民需求信息良性互动,公民成为评价政府服务的主体;目前公民作为评价主体处于缺位状态;公民作为评价主体的缺失将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公共管理的角度,在政府绩效管理这一新型科学管理模式运行的全过程中,实行有效的组织参与和公民参与,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效能有重要价值。从绩效计划阶段的高效互动到绩效实施阶段的自主执行再到绩效评估阶段的开放式参与,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只有构建起绩效管理中高度的公民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高效能的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4.
网络参政议政、微博问政等新事物的出现,是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重要进展。新媒介化公民参与给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系统的开放性、进~步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以吸纳公民参与成为政治生活领域的现实诉求。从有效的公民参与角度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关键在于确立与公民分享决策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回应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与咨询机制,以保障必要的公民参与。与此同时,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公民的决策参与行为,保障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刘辉 《前沿》2010,(23):166-169
大众时代的来临与公众的"喧嚣"使政府治理面临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在确认公众需求的过程中,忽视了公民谋求言说和行动的公共需求以及基于精英逻辑的制度性拒绝。因此,在充分认知公民需求多样性和根本性的基础上,政府变革的关键在于从公民的向度推进政府的"服务"型变革。  相似文献   

6.
陈艳珍 《前进》2012,(8):31-32
政府绩效评估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能进一步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民主行政的客观要求,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形象塑造,以及减少评估误差、营造公开透明的施政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俊 《传承》2010,(3):132-134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政府决策、政府绩效评价和公共危机管理等.保证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政府管理,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政治权利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各项制度,为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权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民参与"到"公民有序参与",是我们党逐渐深化民主决策认识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我国应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的意识、拓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搭建信息平台,推动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民主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0.
黄婷 《桂海论丛》2010,26(1):70-73
公民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政府治理中彰显出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又因为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在政府治理创新中也产生出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从参与主体、技术机制、法制建设三个视角去寻求政府治理创新中公民网络参与提升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参与——回应构成了公民社会与政策过程的互动机理,呈现出三种模式。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受到条件和变量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特点。日益活跃的中国公民社会积极参与政策过程,对政策过程产生了双重影响。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成熟和政策过程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以Web2.0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便捷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方式与交往模式。这些特性与变革影响了行政生态环境,给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带来了双重作用。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在公民参与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角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Web2.0技术和新媒体的运用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与公民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溯公共管理四个变迁历程: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将西方公民参与梳理为四个理念:隔绝式的管理者,引入式的公民参与,回应性的公民参与,协作性的公民参与,以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示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公民有序行政参与与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行政参与是民主行政的具体体现和基本保证,它与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有着天然的关联。我国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建设应努力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公民推动型、民政互动型转变,推动我国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必须扩大公民有序行政参与。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行政参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种视角来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要依序扩展公民政治权利,也要稳步提升公民政治权力。改革开放近40年来,广东公民政治参与经历了起步、推进、拓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成就。但是,在公民政治权利扩展上存在权利诉求回应不足、区域覆盖参差不齐、公民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公民政治权力提升上也存在各地区步伐不一致、阶段性推进、公民参与表层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缺乏战略性规划布局、官员单纯追求政绩、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等原因导致的。广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需要在全局性战略布局、加强制度供给、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增强公民主体意识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刘旻 《桂海论丛》2011,27(2):104-106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参与政治和提高政府回应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已成为大势所趋。做好责任政府的回应性工作,就要在深刻了解责任政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务实的措施,改进政府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职能,唤起民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7.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决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面临着参与空间小、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我们必须积极改变管制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和彼此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它的本质决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公民积极广泛地参与.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还存在对公民参与作用的理解不足,功能定位及其角色异化,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够,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公民精神和公民参与意识缺失,政府重视不够等问题.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公民参与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作用及其角色定位,矫正功能及其角色的异化,塑造积极的公民参与精神;明确政府在推进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责任,完善和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理念意义上在总体体现和本质要求。从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来看,公民参与是任何阶级社会实施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要求,更是建构强调"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从政治系统的角度看,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过程:公众通过健全的利益和需求表达机制来向政治系统进行"输入";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即"输出"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形成政治管理中的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以及基于信任与合作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逐步拓宽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不断推进公共服务评价机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