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基于AHP与过程结果模型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研究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国内城市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功能构成与公共服务需求视角,构建城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以国内部分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样本数据,进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与用户网络调查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验证;最后从服务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对公共服务绩效进行分析,指出服务型电子政务现阶段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EDITOR’S DESK     
《电子政务》2008,(10):3-3
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其绩效进行评估显得日益重要.国内学界和信息化研究机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政府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本期"专题研究"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为主题,分析国际国内政府机构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背景,界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总结国际国内已有的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具体实践,并对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对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雯 《电子政务》2005,(24):15-27
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国际国内政府机构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背景,论述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总结了国际,国内已有的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具体实践,最后指出了我国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现状,并从绩效评估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罗继业  曹娟 《电子政务》2008,(10):31-38
首先对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福建五个省市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情况,并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文艳 《电子政务》2008,(10):64-68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讨论了传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不足,在分析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分解方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阐述了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提出了服务型政府视角的电子政务综合绩效评估体系框架体系,并重点分析了该框架体系体现的绩效驱动"指挥棒"作用以及在评估体系、评估主体和指标体系方面的创新,强调重视绩效评估报告及结果的运用;展望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简要说明,然后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详细论述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最后提出了基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服务水平和管理保障四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周丽婷 《电子政务》2008,(8):102-107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用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之必选方案,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已是政府绩效评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对国外有关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不足,希冀为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省级政府在中国层级政府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作为体制内评价,省级政府绩效评价体现中央政府的宏观意图,对市、县、镇级政府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或政绩考核可划分为"效能考核"、"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与"政府绩效评价"三种模式,福建、广东、深圳具有代表性。由于中国各地的情况迥然有别,不同评价模式表现出自身的地方特色和领导者的个人风格,但总体上看,三种模式均可视为自上而下的标杆管理,甚至成为强化上级政府管治的"理性工具"。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教学,联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然后给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机电工程系为例,对该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优势和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兴起和大力发展,使得电子服务被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取向之一。本文在公共部门变革回顾和公共部门服务质量内涵界定基础上,总结比较了公共部门服务质量测评的两类模式:差异模式和绩效模式,深入分析了其维度构成及影响要素,并对评价过程中控制变量选取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为我国公共部门电子服务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汕头市纺织业台资企业为对象,开展实地凋查,分析台资企业网络形态,探讨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汕头市台资企业网络密度低,开放性明显,与本地企业形成了简单的分工格局,经济交易比较频繁。我们将上述研究发现与东莞、苏州等地台资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各地台资企业网络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大陆地区台资企业网络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必须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在整个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指标设计应遵循业绩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正数指标与负数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公共部门组织承诺(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简称PSOC)的内涵、结构与测量变量,建立PSOC测量量表,对分布在多个省市的311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分析了我国PSOC水平及其与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POSC的影响因子,为公共部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管理学科体系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国内外政府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日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绩效管理的学科体系伴随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初步呈现,但缺乏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在基于价值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基础上,本文从学科属性与总体框架、核心议题与理论模型、基础内容与研究层次、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以及与相近学科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和构建了政府绩效管理的学科体系,并提出了政府绩效管理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效能评估是警察执法作战指挥系统实施作战指挥活动所达到目标的程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评价小组的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判断,而没有定量分析和计算为依据,就很难作出准确客观的效能评估。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指标划分的原则,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警察执法作战指挥效能评估的主要因素,形成了评估警察执法作战指挥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Gang Tian 《当代中国》1997,6(14):61-7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hina's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hanghai. It analyses the evolving role of Shanghai and the constraints that it has operated under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Discussion will be particularly devoted to the areas such as the fiscal transfer, central investment in the municipality, the tax and other incentive program allowed to increase the inflow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adopting a series of comparisons with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it is not economically efficient for China to ‘open its door’ by creating new cities in its southern area while neglecting to improve existing facilities in Shanghai and other advanced cities. This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social‐economic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the same important source of Shanghai's difficulty in keeping pace with Guangdong as th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given to Guangdong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198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