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基于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印度尼西亚华裔新生代的族群认同、族群关系及对华认知。研究发现,印度尼西亚华裔新生代在政治上已经完全效忠当地,但在文化上,他们对祖籍国仍有一定的情感向往,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在族群关系上,印度尼西亚华人与本土族群的隔阂仍然存在,本土族群对华人的政治效忠仍然持怀疑态度。不过,经过印度尼西亚政府十多年来的积极改善,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关系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整体而言,印度尼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有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较强的求知欲。此外,是否有到过中国的经历也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试论印尼华侨、华人的认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四十五年间,随着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形势发展与演变,印尼华侨华人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侨民属性、国籍、民族、政治经济地位与身份,社团、教育、社区结构性质和作用演变的同时,也逐步产生了“认同”转向的问题。看不看得到或承认不承认战后,特别是近二十五年来印尼华侨、华人认同的大转向,关系到我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只简单浏览了一些公馆档案,但已对其重现巴达维亚社会的华人生活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现在特别关心的是过去这些年来华人认同的延续、印尼华人与中国联系的本质、持续性与程度以及已受同化的久居华人(侨生[peranakans])与华人新客(纯血统华人新移民[totoks])之间发展中的关系。我希望本文能表明公馆档案是否和如何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相似文献   

5.
虽然加拿大华裔来加拿大已有130年的历史,但他们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近几十年才获得了公民权。大战之前,加拿大华人在法律上备受排斥,其他加拿大人想当然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自由进出这个国家),华人却被拒之门外。法制化的歧视和社会的敌视,限制了华人就业的机会。战前,许多华人主要由于他们在加拿大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市场条件,以及受有限的资金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不得不在华裔的商业部门中谋生,以避免与白人劳工竞争。于是,手工洗衣业,以后是餐馆业,成了华人谋生的主要手段。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专业和技术职业,大战前在华人中几乎无人问津(李,1979年,1982年)。由于1947年废除了1923年的华人移民法案和改变战后的移民政策,华人逐渐获准移民到加拿大来。但是,直到1967年加拿大采用点数计分法衡量准否移民入境以后,华人才得以与其他国籍的人享受同样的准则。战后的这些变化,掀起了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新浪潮。在这些移民中,有人数众多的专业和技术人员。与此同时,随着一小部分第二代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200余年的华人移民史中,文坛上的华人作家寥若晨星,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第二、三代华人移民后裔英文水准和艺术水准的提高,美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优秀的华裔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塑造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华人移民形象,表达了他们复杂的心态,在美国文坛上开拓出一片灿烂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印尼和泰国两国华人青年的国家认同观的对比,本文认为东南亚华人青年较为普遍地存在国家认同多元化的情形.首先,华人青年作为居住国公民认同于该国;其次,大多数华人青年在文化层面上仍然认同中国是他们的宗祖国,同时也认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华人国家认同过程尚未完结的遗存物,另一方面是全球化条件下,为华人青年的国家认同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华人是指出生在或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中国人,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2010年,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中差不多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有关宗教活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的国民认同和族群认同均表现出相当的强度,我们倾向于把这种“双强”的特征看作是走向多元文化主义的马来西亚华裔集体自我意识的结构特征。而“祖籍记忆”正是华裔构建其族群认同的意识和文化基础。一方面,华裔可能通过和祖籍国建立更多的联系来维持和加强祖籍记忆,以达到强化族群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背景下,为立足当地生存和发展,将祖籍国“对象化”也成为其策略。  相似文献   

10.
1998年苏哈托政权垮台后 ,印尼华人的生存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从法律地位而言 ,许多苏哈托时代歧视华人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取消 ,有的即使已经取消了 ,在实际生活中华人受歧视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文章围绕印尼宪法的修改、华裔国籍证、“支那”称呼、宗教节日、言论出版、参政议政和人身自由等七个方面华人的权利问题 ,对印尼华人的法律地位作了分析 ,认为印尼华人二等公民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华人要想取得和其他族群完全的平等地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正海外华人在与主流社会的互动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当地"知名"的大厨,有的是享有盛誉的设计师,有的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有的是普通人,却通过自己的方式成功和一些名人交集。作者为您盘点一下海外华人与名人间的一些"趣事"。华裔厨师白宫受"礼遇"来自门罗公园市(Menlo Park)的12岁华裔女童史科特在白宫举办的第二届儿童健康食谱大赛上凭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二次大战以来华人发展趋势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什么是“认同”?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按田汝康教授的说法,这指的是华侨、华人对自己的归属的确认问题,这一定义较易理解。自己的归属何在?是华侨、华人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几十年来大转变时期面临的重大切身问题,也是关系着华人子子孙孙前途的问题,是必须研究的。田汝康教授指出“认同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锁如士(下称"锁"):可能是因为最近的一些事件,或媒体原因,伊斯兰认同成为此地穆斯林侨民最核心的认同.但同时,他们仍自认为是荷兰公民.  相似文献   

14.
蔬菜种植是新西兰华裔的传统行业之一。目前新西兰大约共有7500多华人从事蔬菜种植。他们在新西兰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许多人成为行家里手,享有各种美誉。纳皮尔市的杨汶钊先生,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菜花大王”。  相似文献   

15.
全欧约有80万华人,其中居留法国的约占1/3,法国华人人口的增加并跃居欧洲首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早期的法国华人,主要来自浙江温州、青田一带,他们大部份是第一次大战时期来法服役的华工后裔,少数是来自过去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和越南的商人及留学生,但总人数一直在一万左右。1975年越南、柬埔寨、老挝政权先后更迭,印支三国出现了大规模难民潮。稍后,法国政府打开了大门,大量收容来自印支三国以华裔为主的难民,接着他们的亲属也先后通过种种渠道涌入法国。也有不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华人和港、澳、台工商界人士趁机进入…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8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的发展便逐渐吸引了全球的视线,ZI世纪也被认为是“亚洲的世纪”或“亚洲太平洋时代”,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经济在内的中国经济和海外华人经济又被认为是亚洲经济成长的动力。其中,华人(华裔)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经营活动尤其引人注目,甚至“令全世界的产业界‘惊叹”’”。在这样的背景下,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探讨亚洲企业集团、华人企业集团发展和经营问题的论著也多起来了。90年代以来,陆续有研究亚洲、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专著问世,还有一些介绍华人企业家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背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特别重视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东南亚华裔学生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鲜明的群体特征;不仅与非华裔学生大不相同,而且也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裔学生。学习者的群体特征是由于居住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传统、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华侨的人数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总人数的82.4% ①,而且华人移居东南亚时间最早、历史最久,海外华文教育也起始于东南亚。华人华侨普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从华人认同看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1992~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起源于海外华人社会,泰国的华文教育亦是如此。1992年,泰国政府放宽华文教育的限制,泰国华文教育复苏并迅速发展,目前泰国有超过80万人学习汉语。虽然泰国华人被高度同化,但是他们多元的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反而促进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导言对为数众多的华人志愿团体的分类研究,一直是有关海外华人社会,特别是十九世纪海峡殖民地华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虽然甘巴(Gamba)卡斯坦斯(cavstens)主要根据华人志愿团体的显著功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法,但他们都未注意到其组织原则及其限制作用的问题。对他们和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更谈不上从地域群体和非地域群体两种组织原则的限制作用方面来考虑两种群体相互作用的模式。克里斯曼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