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印度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大国地位正在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但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受地缘政治环境的限制,注定它只能以海权强国为最终发展方向。印度注重海权,它的以控制印度洋为核心的大国战略必将对今后国际新格局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冷战后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构成挑战。印度的发展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家利益对其海洋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以海权思想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海军战略,印度海军也因此向远洋化的方向发展。海外军事基地对于舰队远洋作战与机动是不可或缺的。出于对发展远洋海军的需求,印度近年来陆续在海外设立了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的设立对于地区安全形势和战略格局将会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予同样在发展远洋海军的中国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后致力于重整核军备,大力推进美国核武器系统的现代化。其奉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动力有:美国认为,俄罗斯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迅猛发展,其他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政治重回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美国世界霸权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把核力量作为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石,不仅大力推进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与部署,还重建战术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现代化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朝鲜和伊朗在核力量建设方面也取得进展,美国对上述国家核力量发展高度疑虑;美国战略核力量因受精确打击威慑等军事学说的影响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降低,长期投入不足,核武器库老化严重;美国核力量部队因冷战后爆发核战争可能性降低,战备松懈,管理混乱。特朗普政府的重整核军备政策固然可以进一步提升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地位,但它也会相对削弱美军常规力量优势,甚至会出现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情况。美国重整核军备必定会引发核军备竞赛,从而动摇全球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4.
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度"东向"战略具有深刻的地缘和历史内涵。历史上,印度对东南亚的政治、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更将东南亚视为对印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但冷战期间,印度因自身实力、不结盟和冷战束缚,对东盟战略缺乏整体构想。冷战后,印度对东南亚认知发生根本变化,从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高度重视东盟,"东向"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不过,印度"东向"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日益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理所当然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发展海权持有疑虑与否定的态度,并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方向,即台湾代表的东向,南海代表的南向和印度洋代表的西向采取了遏制手段与措施。美国因此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冷战结束后太平洋已成为世界海权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分别是太平洋两岸地缘重心国家,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关系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在海权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制约与反制约斗争还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中日海权矛盾中的南海问题。日本并非南海沿岸国家,作为一个区域外国家,何以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矛盾?本文通过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中的海权论等理论工具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作为东亚地缘政治主体板块国家的中国免除了长期遭受的来自北方的威胁,开始得以放手发展海权,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则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东亚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立的地缘政治格局,遂引起日本的强烈猜忌。以此为背景,日本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威胁。于是,日本开始在海洋领域挑起争端,两国的海权矛盾由此产生并迅速升级。由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日渐处于下风,并且在短期内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因此日本开始围魏救赵,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企图使中国陷入战略两难的困境。而为达到海上围堵并牵制中国的目的,日本采取法律、防务、外交、舆论等多重手段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设置障碍。为此中国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  相似文献   

7.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现实最大的特点。陆海复合国家既有其地缘优势又有其 地缘劣势。陆海双重易受伤害性和战略选择两难性等陆海复合国家地缘劣势在中国陆权与海权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发展海权的地缘战略,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笔者认为, 从安全形势、现实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 发展海权对于目前处于崛起 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略回顾 2 0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三次变迁 ,尤其是冷战后十年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基础上 ,尝试系统分析“9·11”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特点及中国面临的战略挑战。文章认为 ,阿富汗战争及其后果和美国的地缘战略调整 ,直接牵动世界及欧亚地缘战略形势的激烈变动 ,大亚太成为世界地缘政治重心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化 ,所承受的地缘战略压力增大。文章主张中国 2 1世纪初的地缘战略应立足亚太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亚太事务 ,进一步推进睦邻外交 ,尤其要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并增大对东南亚的战略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地缘政治潜力下降,促使其对外政策中地缘经济战略凸现。地缘经济战略中的能源外交成为俄对外政策的重点。俄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其经济从解体后的萧条中复苏,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变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对外政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互动着,这成为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参与联合国维和已成为多年来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印度外交政策调整,印度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出现新的趋向。印度通过参加维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冲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过,印度参与联合国维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战略利益诉求,印度希望通过此保障自身地缘政治利益、促进与他国的政治联系、遏制巴基斯坦以及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中澳两国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澳两国的地缘状况及其战略地位着手,通过对冷战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向做一具体剖析来解读其对双边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两国亚太地缘战略关系中的障碍和走向。  相似文献   

14.
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对抗的消失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南亚地区的巴美和印苏对抗的战略格局。苏联的解体和苏军撤出阿富汗使巴基斯坦失去了它在美国西亚战略中的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开始调整它的南亚政策,在加快步伐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拉开与巴基斯坦的距离,使巴长期借助美国抗衡地区大国印度以及遏制印度在南亚称雄的外交政策受到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民选的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在力求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务实地调整对外  相似文献   

15.
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地缘战略环境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冷战终结以来,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大幅变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出现重新分化组合趋向。以此为背景,我国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值得注意的若干新变化,并且将对我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一、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三大变化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巨大...  相似文献   

16.
"印太"从地理概念转型为新的政治与战略构想,既是地缘政治变化的反应,又凸现了美国利用其继续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美国积极塑造"印-太"战略格局,极力拉拢其盟国,并主动发展新的伙伴国家,对中国产生了地缘战略制衡态势,从而使中国的崛起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缘环境,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印太"从地理概念转型为新的政治与战略构想,既是地缘政治变化的反应,又凸现了美国利用其继续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美国积极塑造"印-太"战略格局,极力拉拢其盟国,并主动发展新的伙伴国家,对中国产生了地缘战略制衡态势,从而使中国的崛起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缘环境,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印度在南亚的地缘位置和综合国力远胜于巴基斯坦,因此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选择与美国联盟与印度对抗,印度与原苏联结盟,印巴对抗成为美苏争霸在南亚的表现形式,巴美、印苏两组力量的较量决定了印巴对抗与冲突的性质和前景。冷战结束后,印巴对抗发生了明显不利于巴基斯坦的变化,但1998年的印巴核试验再次使两国在核对抗上达到大致平衡,因而略显倾斜的南亚总体战略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印度“亚太化”和美国对印巴定位变化促使印巴对抗逐渐超出南亚地缘范围,是印巴对抗成为亚太主要安全关注议题之一的内外力量。  相似文献   

19.
沈秋欢 《东南亚》2009,(3):18-22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面对印度和朝鲜发展核力量的努力,美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核政策。美国对印度持友善甚至支持的态度,而对朝鲜采取对抗性政策。本文试从温特的身份建构主义并结合语言行为的角度分析,揭示美国形成不同核政策的原因——美国对两国构建起截然不同的身份。冷战后,美印互动促使美国对印度在冷战时期构建起的非敌非友身份向准盟友方向转化,而美朝的互动强化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构建起的敌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刘迁 《南亚研究季刊》2023,(3):44-61+157
自独立以来,印度就以掌握印度洋海权为其海洋政策的根本目标。为实现其海权抱负,近年来印度积极参与印度洋安全治理,力图借此扩大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军事存在,并排挤域外大国。为提升其海权,印度在与域内国家的合作中试图树立“友好警察”形象,强化其在印度洋安全治理机制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加大对印度洋地缘政治热点地带的安全治理投入,并利用区域安全治理限制特定大国的影响力,巩固与美国的安全伙伴关系。通过上述措施,印度有效提升了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海权,但其在安全治理中“夹带私货”的行为也对印度与部分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