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将大熊猫源枝孢样枝孢霉在不同培养基以及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十字交叉法研究了各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沙氏琼脂培养基,较差的是改良大米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琼脂培养基,最差的为子囊孢子培养基和察氏琼脂培养基。该菌最适生长温度是25℃,较差的是15℃和20℃,30℃和35℃中几乎不能生长。最适pH为pH5和pH6,pH4和pH8~pH11中生长稍差,最差的是pH7。不同碳源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差异。最适合该菌生长的氮源为硝酸钠,其次是草酸,生长较差的是硫酸铵,在尿素中不能生长。结果明确了枝孢样枝孢霉生长的最适宜环境,可为该菌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交链孢霉(Alternaria)是空气中、土壤里的一种常见霉菌,是植物有名的致病菌。该菌也能使人体致病,至于对动物,特别是绒山羊能否致病,尚未见报道。1985年辽宁某地的绒山羊群体发病,以至死亡,经省兽医站和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科联合调查,诊断为绒山羊交链孢霉菌感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经1年多观察,已取得成效。 (一)流行病学调查 我省某地农民从当地多年零星饲养的产绒山羊中选出一批体质较好,产绒量较高的山羊做为种羊自繁自养,进行良种培育,到1985年春天已发展到上百只。该羊群放牧地点分散,  相似文献   

3.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4.
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是禾本科类干草、玉米等谷物以及一些水果的腐生真菌。据费里曼(Freeman,1949、1959)、菲什曼(Fishman,1960)和戈德费森(Godfecdson,1965)等人的研究证明,以玉米浆蔡-斗氏培养基培养粉红单端孢霉,可从培养液中分离出单端孢霉素(Trichothecin)和单端孢霉烯酮(Trichothecolon)等有毒化合物。但该菌引起家畜自然的病例和人工发病病例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与绵羊慢性增生性间质性肺炎相联系的一种新发现的枝原体的分离和特性的研究。实际上所有研究过的慢性受感染的羔羊的气管和支气管中只有这种病原存在,证实了以前提出的它是本病的病原的看法。建议将此菌命名为绵羊肺炎枝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因为它与迄今已知的各种绵羊和山羊枝原体都不相同。 绵羊枝原体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发酵葡萄糖产酸的能力,对绵羊红血球的显著溶血能力,通过代谢抑制和生长抑制试验所表现的独特的血清学特性,以及对幼年羔羊的致病力。 为了最有效地从受感染的绵羊肺脏中分离绵羊肺炎枝原体,重要的是从下呼吸道采取拭子样品。在枝气管冲洗液中曾发现一种对枝原体的生长抑制物。这种抑制物的性质尚未鉴定,但相信它是抗体。这种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是从稀释的比未稀释的肺脏悬浮液更常易分离出 枝原体的原因。补体结合反应未能从肺炎绵羊的血清中或枝气管冲洗液中检出有意义的抗体含量,不过在肺炎发病率很高的羊群的一些绵羊血清中曾发现有低度的代谢抑制活力。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西北地区分离到10株新城疫病毒(NDV),在蚀斑纯化、致病力和基因型鉴定的基础上,以LaSota、F48E9株免疫血清与分离毒株进行中和试验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结果表明,弱毒株LaSota的免疫血清对分离毒株具有一定的保护力,但随毒株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对分离毒的中和指数远远低于强毒株F48E9免疫血清的中和指数.结合基因型鉴定结果,认为这种差别很可能是造成LaSota系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毒株gC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小鼠的毒力,对来自不同年代分离的6株PRV流行毒株进行了gC基因分子变异特征分析,通过接种BALB/c小鼠检验毒株的毒力。对临床病例分离的6株PRV和30个Gen Bank下载的gC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这6株PRV与2012年以后流行的毒力增强的变异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这些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而与经典的PRV-SC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93.2%~94.0%。PRV毒株g C蛋白第52~70位氨基酸为高变区,尤其第64~70位出现7个氨基酸(AAASTPA)插入。对gC蛋白糖基化位点分析表明,PRV变异毒株较经典毒株增加了6个O-连接糖基化位点,且gC蛋白B细胞表位出现3处突变,分别为P69R、P80Q和N83G。gC蛋白上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域(HBD)出现2处突变,分别为HBD1第5位氨基酸由经典毒株的P突变为Q,HBD3的第3位氨基酸由Y突变为C。用分离的6株PRV接种BALB/c小鼠试验显示,PRV-HRB和PRV-SH毒株半数致死量(LD50)均为1×10~(3.21)/mL,PRV-DL、PRV-JL及PRV-GZL的LD50为1×10~(3.75)/mL,PRV-JF的LD50为1×10~(4.32)/mL。上述结果阐明了PRV流行毒株g C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对小鼠的毒力,为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overlap-PCR技术扩增获得鸡毒霉形体licA基因,将该基因经酶切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利用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LicA呈现包涵体表达,利用His-Band Resin对包涵体进行纯化。将纯化产物作为免疫原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备获得LicA多克隆抗体。通过对鸡毒霉形体不同强弱毒株膜蛋白提取物进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所有参试毒株中,LicA表达量恒定,并呈现膜定位特性。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icA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山东威海某养殖场发病水貂的病原菌,从发病水貂肺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及PCR鉴定,确定其为铜绿假单孢菌。致病性试验中,将8.0×1010CFU/mL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感染60日龄健康昆明系小鼠,半数致死量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1.4×107 CFU/mL和8.0×106 CFU/mL。剖检死亡小鼠可见皮下和肺出血,并能从死亡小鼠的肺中分离出与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哌酮等较为敏感,而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与从小麦中分离的铜绿假单孢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据此怀疑该发病水貂有可能是食用了污染的饲料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此项研究对几种镰刀菌代谢产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①从“烂蹄病”病区采取52份耕牛饲草,共检出真菌3197株,主要是曲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芽枝孢霉属和交链孢霉属等。其中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污染率与“烂蹄病”发生呈正相关;②从“烂蹄病”病区耕牛饲草上分离的10种53株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乙醚提取,其中30份提取物使兔的皮肤出现反应。拟枝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及其乙醚、甲醇-水(95 5)提取物引起大白鼠和小白鼠中毒死亡。用其乙醚粗毒素腹腔注射两只健康杂交公山羊,出现了典型“烂蹄病”病征。  相似文献   

11.
霉形体原译作枝原体。禽类霉形体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感染,其特征是咳嗽流鼻,窦部肿胀,呼吸困难,有气管罗音。 禽类霉形体主要以禽类作为宿主。早在1935年Nelson在检查鸡的慢性呼吸道病时,就发现了一种球杆菌样小体,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定论。直到六十年代初,随着分离培养技术的完善,霉形体的研究工作才得以迅速发展。国际霉形体学会专门设立了禽类毒形体研究组织,对禽类霉形体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霉形体的研究报告不少,但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鸡毒霉形体 (MG)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结构特点 ,分别设计合成 2对引物XZ1、XZ2 和XZ4 5、XZ4 6 ,建立了可检测MG强、弱毒株的PCR方法。以引物XZ1、XZ2 对MG强毒株和弱毒株进行的PCR ,均可扩增出 732bp的特异性片段 ;而以另 1对引物XZ4 5、XZ4 6 对MG弱毒株进行PCR ,可扩增出 5 2 4bp的特异性片段 ,但对鸡毒霉形体标准强毒株和野毒株的PCR ,则扩增不出任何条带。特异性试验表明 ,这 2对引物对其他种类鸡毒霉形体及其他对照禽病病原核酸模板的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2对引物PCR均能检出 10 0fg的MGDNA。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上述 2对引物的 2次PCR扩增 ,在数小时内即可鉴别出MG毒株是强毒株还是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本实验室构建的八联重组痘苗病毒rVTT-C-J-8+的体内外毒性,用MTS方法和结晶紫染色方法检测rVTT-C-J-8+的体外细胞杀伤能力;通过鼻腔接毒后小鼠的体重变化检测rVTT-C-J-8+的体内毒性;通过颅内接毒后的小鼠存活率检测rVTT-C-J-8+的神经毒性;通过兔斑形成试验检测rVTTC-J-8+对家兔的致病能力。MTS检测结果表明,rVTT-C-J-8+对5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低于VTT;结晶紫染色表明,rVTT-C-J-8+只有在BHK21和MDCK细胞具有较明显的细胞间扩散水平;小鼠体重变化和兔斑形成试验结果表明,rVTT-C-J-8+对小鼠体重变化影响较小,同时对兔背部皮肤损伤较小,体内毒力和致病力明显小于VTT;小鼠神经毒性的检测表明,rVTT-C-J-8+对小鼠几乎无神经毒性。结果证明,八联重组痘苗病毒rVTT-C-J-8+具有较低的体内外毒性,副作用较小,为今后多联多价疫苗的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不同诱导剂和不同营养组成的液体培养基诱导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产生发酵液,经浓缩处理后,对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相关的生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相关诱导剂能够显著影响少孢节丛孢菌的代谢过程;而且秀丽新杆线虫刺激少孢节丛孢菌产生的培养基滤液和氨基酸刺激所产生的发酵液内含成分不同;蛋白酶活性越高的滤液中,磷酸酶活性越低;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15.
目前,禽流感病毒H5亚型新分支(clade2.3.4.4)的毒株如H5N1、H5N2和H5N6等多个血清亚型毒株同时在我国禽群中出现,逐步成为优势流行毒株,地域分布不断扩大,明显增加了与当地其他流行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重配的几率,因此,全面掌握clade2.3.4.4分支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H5亚型clade2.3.4.4分支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概况展开具体论述,涵盖了谱系介绍、防控现状、为何能成为优势分支、现有疫苗对该分支病毒面临的挑战、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的研究进展及免疫政策该如何应对等方面,为深入了解该分支病毒的流行情况及更好地作出防控应对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肾病-肾炎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3只14日龄的SPF鸡人工感染从上海市分离获得的1株肾致病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株IBV),分别于接种后第2、7、14、24、28和36 d扑杀,对肾、肺等组织器官进行了动态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感染鸡主要表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在感染后的第2 d,支气管和气囊呈急性炎症变化;第5 d肾实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肺充血;第8~13 d,肾和肺的病变最为严重;第14 d后,支气管和输尿管转变为慢性炎症,肾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病理变化。将M41标准毒株与上海株IBV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2个毒株引起的呼吸器官病变基本相同,但M41毒株对肾的致病力较轻,未见间质性肾炎和输尿管炎病理变化。证实,上海株IBV主要侵害肺和肾,并造成肾实质变性坏死和间质性肾炎变化。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的超微结构,以探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结果显示,少孢节丛孢菌属于隔膜类真菌,隔膜中央有孔,菌丝细胞一般呈长形竹节状;菌株的捕食器为黏性菌环和菌网,形成捕食器的菌丝细胞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营养菌丝,胞质中含有许多电子密集体,呈大小不等的黑色类圆形颗粒状,多数排列在捕食器菌丝细胞的边缘区域,这是捕食线虫性真菌捕食器菌丝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将猪肺炎霉形体168无细胞培养弱毒株F340经健康小梅山猪连续传5代,每代观察11-16 d,临床无气喘和咳嗽症状,剖检无胰样小叶性肺炎病变,表明该菌株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良好;同时采集各传代猪的肺组织,用病肺块组织接种法分离培养猪肺炎霉形体,经72 h培养,其培养液呈微混浊,无沉淀,pH降至6.6,镜检见类圆球形菌体.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Arthrobotrysoligospora)孢子批量培养技术、孢子通过兔消化道后的活力及其对绵羊消化液的体外耐受力。结果表明 ,少孢节丛孢菌孢子最适合以玉米粒为基质批量培养 ;少孢节丛孢菌的孢子在通过兔消化道后 ,可以保持存活 ;并且在体外对绵羊瘤胃液、真胃液、十二指肠液有一定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诱导培养方法,自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南等五省(区)采集的23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了食线虫真菌23株,形态学分类研究表明,它们分属于9属22个种(包括:节丛孢属9个种、隔指孢属2个种、单顶孢属4个种、镰刀菌属2个种、钩丝孢属2个种、轮枝孢属1个种、被孢霉属1个种和茎点霉属1个种)和1株未定种。本研究为开展家畜线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