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本文从美国学者近来提出的“绝对核优势论”入手,对“9·11事件”以来美国核战略的变化及其影响做了分析。从指导思想、战略手段以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角度看,美国追求核武独霸战略有新的表现,这将对国际军事和军控格局产生多重影响。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核战略针对的主要对手,面临的战略压力将会增大。对此中国应客观分析,应多管齐下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国际核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持稳定的国际核秩序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出于战争制胜型核战略、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战略考量,美国在维持、巩固国际核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国际核秩序造成侵蚀与弱化。美国仍然把核武器置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重视战术核武器的作用,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和钻地核弹,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侵蚀了核价值观。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违反国际核规范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弱化核禁忌等做法,不利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性,破坏了核规范。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贯奉行双重标准,缺乏全局观念,对他国进行安全威胁,刺激了核扩散。为维护国际核秩序,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虑出发,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减少缩小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停止部署全球范围内的导弹防御系统,放弃防扩散的双重标准,推动核价值观、核规范和核不扩散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进,保证国际核秩序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础的国际防扩散制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对于全球防扩散与核裁军进程出现的倒退,美国负有特殊的责任。这突出表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上。首先,经典核威慑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美国矛盾的核战略和防扩散政策。以实战威慑和延伸威慑构成的绝对自由核战略才是长期指导美国核政策实践的根本。其次,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的冷战史进行再挖掘可以得知,一般认为的美国核战略在主张核武器用于实战的保守派和主张核武器仅用于威慑的自由派之间摇摆,实际上夸大了自由派对美国核战略的影响。美国在大多数总统任期内将绝对自由核战略作为拱卫其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和获得对苏联战略优势的关键。最后,核武器与非核武器的互动是当前核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核威慑和战略稳定正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然而,美国依旧以核常融合、攻防兼备构筑绝对优势,并以新兴技术、跨域威慑确保全面制胜。其结果持续引发由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互动、谋求技术先发优势以及追求绝对自由所导致的"三元悖论",从而对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防扩散制度产生进一步冲击。  相似文献   

4.
1998年掌握核武器之后,巴基斯坦战略学界普遍支持在常规战争中"首先使用"核武器打击印度常规军事进攻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该学说成为了主导巴基斯坦核战略的核心思想,并塑造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观。为什么巴基斯坦会产生"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现有的两种解释均存在着较大缺陷:一种认为,中国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学说主要来源于中国;另一种认为,巴基斯坦精英阶层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了"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和巴基斯坦虽然有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并未成为巴基斯坦的学习对象。巴基斯坦的战略文化属于外向型战略文化,其表现特点是倾向于学习强者的国家安全观,北约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流行的核战略学说,因此,该学说极大的影响和塑造了巴基斯坦核战略安全观。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姜振飞的《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于2010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学术界首次从整体上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对核不扩散体制和中国国家  相似文献   

6.
全球快速常规打击计划是近年来美国重点发展的武器系统。美国发展全球快速常规打击武器的战略意图主要是,全力保持和强化美国在战略威慑和打击上的绝对优势,拥有极短时间内用常规武器在全球打击恐怖分子和美国其他对手的能力,企图具备在军事干预时破解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能力。美国全球快速常规打击武器计划在新的条件下实践和发展了"高边疆"理论,将打破现有国际战略平衡,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助长美国采取对别国主权侵犯的行动和进行军事干预的能力;引起国际军备竞争升级;对中国国家安全与核战略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冷战终结和核裁军的推进,核武器引发"末日之战"的恐惧明显下降,但依然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战略砝码。构建核战略稳定关系符合中美根本利益。长期以来,是美国的价值理念、安全观念和对华偏见、敌意阻碍着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具体化、实践化。作为核优势方和战略稳定倡议者,美国首先要克服"霸权抑郁症"。中美需要聚焦影响核战略稳定的哲学和战略本源,在"信"、"和"、"等"、"活"、"融"等理念、原则上凝聚战略共识,良性互动,务实解决具体问题,共同推进战略稳定,中美核战略稳定才有值得期待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防部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于2002 年1 月正式出台, 这标志着在经过近10 年 的调整后, 新世纪的美国核战略已现雏形。新的核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同时, 将威慑的对象扩大并 且重点发生转移, 提出建立“新的三位一体”威慑力量体系, 加强常规和防御力量, 构建一种全方位 的威慑。新世纪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必将对大国关系、战略态势和未来的国际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 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的核战略与冷战时期的核战略在战略思维、战略原则、战略态势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核战略思想也是前者在新形势下的调整、发展和演变.对两者加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新核战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版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首次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做了整体性审查与评估."报告"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国际安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及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新明确了美国核政策的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报告"阐明了奥巴马政府在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同时保持多重利益关系平衡的新核政策.  相似文献   

11.
北约成立60年来,其核战略的制定与演变始终同北约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紧紧缠绕在一起。北约核战略与美国核战略之间,既存在相互支持、影响和互动关系,又充斥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在安全认识上的矛盾和斗争。美国始终关注“先发制人”的核威慑力,而冷战后欧洲更重视核安全而不是超强的核实力。未来,北约的欧洲核力量将会进一步削减,北约将在核不扩散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不扩散出口管制是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21世纪 初, 美国不仅重视其自身的管制建设, 而且非常重视在出口管制上与国际多边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合 作。在美国看来, 参与多边出口管制体系所需投入较低, 未来的回报较高, 可以在全球推广自己的 安全理念, 符合美国的不扩散战略。同时, 这些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也希望对美国发挥影响, 促使 其改变某些过时的出口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月 8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核态势审议》报告 ,是美国面向 2 1世纪的新核威慑战略的蓝本。本文在介绍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就美国调整其核战略的意图和本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美国核战略调整的真正目的是追求绝对军事优势。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俄不仅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也沿袭了苏联的核战略。核战略的核心是核遏制。现在俄推行现实遏制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核遏制力度。近期,俄会继续推行这一战略,以捍卫其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权力转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成为攸关中美关系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是实现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石。传统战略稳定理论主要基于美苏两大对称性阵营的敌对关系,对于不对称性和动态权力转移背景下的中美核战略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不足。基于非对称战略平衡视角,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应以保证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基础。在机制层面,中美要加强交流、协商和谈判以建立相关机制,逐渐形成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共识,推动达成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协议、条约等法律性承诺,从而构建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政治框架。在结构层面,中国无需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统筹考虑军事效用和政治效果,构筑包括核实力、核威慑决心和核威慑信息传递的完备核威慑战略,确保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力,是实现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界定了本国的核心战略意图,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及其实践。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策略手段信念与安全战略动员,能够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实践的政治过程。领导人所受结构约束的程度与战略情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其国家安全战略塑造能力的重要因素。拜登对美国国家安全环境持有负向认知,将国家安全威胁来源主要界定为“挑战现状”大国与全球安全议题,并因此力图实现美国在安全、经贸与价值观维度优先的目标,进而倾向于采取低安全议题、价值观外交以及后发制人式与多边合作式的安全战略手段。拜登不仅在战略议程设置和安全团队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而且当前美国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也确保其得以高效输出自身的战略理念。通过将拜登对俄罗斯、中国的安全信念与当前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匹配,可以验证领导人塑造安全战略能力的推论。系统分析拜登总统的安全观,并对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的现状与趋势以及思考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中等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澳大利亚加紧了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即不仅要维护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且要充当地区性海上领导力量,其海洋安全战略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远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土,进攻性色彩日益浓厚。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澳大利亚一方面建设强大海军,要成为海上强国;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关系,以取得作战经验,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战略措施上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特点。尽管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实施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国家综合实力的有限以及对待中美的矛盾心态等,但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点以及与美国军事关系的加强无疑会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优势,增添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应当对此给予适当的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际能源安全的新变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而且影响到政治与军事安全。因此,能源安全是一国的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恐怖活动猖獗,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使能源安全问题再次升温。为确保能源安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先后制定新的能源战略或政策,突出节流,强化开源,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多样化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当前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加强核武器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采取"核模糊"政策,既谋求核威慑,也规避"国际合法性"的问题;全力防止中东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影响包括:拥有核武器有助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但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产生严重负面效用,阻碍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可能促使以色列的阿拉伯和伊斯兰邻国发展核武器,增加了中东地区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