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用液氮保存的双芽巴贝斯染虫血和微小牛蜱饥饿幼蜱保存的同一虫株,感染健康摘脾小牛,然后以适当的剂量连续快速通过另外3头摘脾小牛,进行牛体内培养双芽巴贝斯虫,第2头牛感染后5天获得7.4%染虫率的带虫血,第3头和第4头牛在感染后2天内均达到40~45%的染虫率。  相似文献   

2.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后经鉴定系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饱血若虫(在实验室蜕化为成虫,系长角血蜱)、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3.
Minami等(1980)在发表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ovata Minami and Is-hihara,1980)新种时的文章中回顾到,自1911年Tokishige首次报告日本的牛感染有巴贝斯虫以来,许多学者对分布于日本(除冲绳而外)牛的一种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对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To-kishige和Ogura(1929)把这个种认作为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或与此相关的种,而Iseki(1924)却认为是与牛巴贝斯虫(B.bovis)或分歧巴贝斯虫(B.divargens)相关的种。Ishiha-ra(1968)证实,日本牛的巴贝斯虫是由纽曼氏血蜱(Haemaphysalis neumanni,即H.longi-cornis)通过次代幼虫传播,同时也指出该种在  相似文献   

4.
1888年Babes首次在罗马尼亚的牛、羊血液中发现巴贝斯焦虫(Babesia)以来,已90多年了。目前它仍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牛的重要血液寄生虫。以前一直认为各种巴贝斯焦虫株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但自1957年发现第一个人感染巴贝斯焦虫的病例至今,见于报道的人巴贝斯焦虫病已有17例。通过染色血液涂片显微镜检查、实验室动物分离和血清学方法。将感染人的巴斯焦虫鉴定为:四个属于牛源——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和分歧巴贝斯焦虫(Babesia divergens);一个属于马源——马巴贝斯焦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和分析羊的巴贝斯虫(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010—2014年间,于我国10个省份共采集到823份绵羊和山羊血液样本,应用区分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除了海南省,其他省份都检测到莫氏巴贝斯虫的感染,总体阳性率为5.95%(49/823),其中河南省的阳性率最高,为10.47%(9/86);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只在湖北、贵州和甘肃省检测到,阳性率分别为4.55%(2/44)、6.38%(3/47)和0.62%(2/322)。本研究首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我国羊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状况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羊巴贝斯虫的分布情况和制定羊巴贝斯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流行病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吉氏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犬、狐、狼等动物的血液原虫病。该病1910年发现于印度的犬和狼,随后在锡兰岛、马来西亚、埃及等地广泛流行。1987年吕文祥在国内报道了发生在河南卢氏县猎犬的吉氏巴贝斯虫病,随后南京地区不断有该病的爆发流行。本研究对流行于南京地区的犬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病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Babesiaovis)。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Babesiamotasi)。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至30.0%,感染后第6d羊因巴贝斯虫病死亡。对2种虫体做了量度和形态学描述,并与欧洲的相同虫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拟通过对双芽巴贝斯虫棒状体相关蛋白1(rhoptry-associated protein-1,RAP-1)羧基端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该蛋白的一些免疫学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AP-1进行抗原表位预测,并与其他重要的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筛选出抗原性和特异性均良好的基因片段;针对筛选出的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最后利用Western-blot对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融合目的蛋白含His标签,分子质量为26ku左右,该蛋白只与双芽巴贝斯虫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与其他主要巴贝斯虫、泰勒虫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表达的PAP-1蛋白可作为ELISA诊断方法的候选抗原,为建立一种双芽巴贝斯虫病特异性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无菌采集疑似巴贝斯虫感染血样,进行全血基因组DNA的抽提,用保守引物5-22F和1661R进行巴贝斯虫18SrRNA基因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677bp的核苷酸序列。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序列与韦氏巴贝斯虫(AB083374)18SrRNA基因的相似性达100%,而与犬巴贝斯虫(AY072926)、罗氏巴贝斯虫(L19079)和吉氏巴贝斯虫(AF271081)18SrRNA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0%,95.2%和93.4%。从分子水平证实了韦氏巴贝斯虫在广东宠物犬的存在,同时也对巴贝斯虫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9天的未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形巴贝斯虫大裂殖子。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种检测感染牛的卵形巴贝斯虫的敏感、快速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卵形巴贝斯虫18S rRNA保守区设计1对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卵形巴贝斯虫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出卵形巴贝斯虫DNA,对瑟氏泰勒虫、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DNA的检测均为阴性;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26 copies/μL,比普通PCR灵敏度高100倍。组内及组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对60份临床牛血液DNA样本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33.33%。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对卵形巴贝斯虫定量分析和卵形巴贝斯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以GenBank中公布的巴贝斯虫球状体蛋白3(spherical body protein3,SBP3)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从我国分离的6株羊巴贝斯虫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SBP3基因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比对、结构特征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以阐明我国羊巴贝斯虫SBP3基因特性和各虫株间的分类关系;以SBP3基因作为靶标基因,建立巢式PCR检测方法,评价其作为诊断标识基因的潜力。结果显示,羊巴贝斯虫SBP3基因无内含子,其中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敦煌株、莫氏巴贝斯虫宁县株/河北株和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天祝株的SBP3基因全长分别为3 195 bp、3 351 bp和3 348 bp;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分离的6株羊巴贝斯虫可分为2个种,其中莫氏巴贝斯虫可能存在2个亚种;以SBP3为靶标分子建立的巢式PCR可特异性鉴别检测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和莫氏巴贝斯虫,且与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无交叉反应,检测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最低检测限为5 pg,检测莫氏巴贝斯虫最低检测限为0.5 pg。本试验将为进一步探究羊巴贝斯虫SBP3蛋白功能及羊巴贝斯虫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控金华市奶牛巴贝斯虫病,根据牛巴贝斯虫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纯化的重组蛋白GST-MSA-2c作为抗原,对2009-2011年金华市7个乡镇的奶牛巴贝斯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金华存在奶牛巴贝斯虫病,在2009年采集的296份牛血清样品中,阳性血清11份,感染率为3.72%;在2010年的306份牛血清样品中检出阳性血清14份,感染率为4.58%;在2011年的307份牛血清中检出阳性血清11份,感染率为3.58%。结果提示,金华市奶牛巴贝斯虫感染率以农户散养最高,建立集约化养殖制度和家畜原虫病综合防疫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羊巴贝斯虫bov57基因进行克隆、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为研究bov57基因功能及我国羊巴贝斯虫分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以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卵形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bov57基因序列BLAST我国2个羊巴贝斯虫基因组数据库,获得羊巴贝斯虫bov57基因的保守序列,以此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我国6株羊巴贝斯虫的bov57基因,分析其结构特征,并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这6株羊巴贝斯虫bov57基因均无内含子,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敦煌株/新疆株(BspDH/XJ)和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天祝株(Bm LT/TZ)bov57基因ORF的大小为1 608 bp,编码536个氨基酸;莫氏巴贝斯虫河北株/宁县株(Bm HB/NX)bov57基因ORF的大小为1 605 bp,编码535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羊巴贝斯虫未定种与莫氏巴贝斯虫bov57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58.84%~61.71%,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45.93%~50.93%;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天祝株和莫氏巴贝斯虫河北株/宁县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5.29%~85.6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5.19%~75.74%。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这6株羊巴贝斯虫分为2个种,而莫氏巴贝斯虫可能存在2个亚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6.
摩拉水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治张浩吉甄辑铭张更利杨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231)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起摩拉水牛以排红尿为特征的疾病,经尸体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牛双芽巴贝斯虫病。1发病情况及症状广州市附近某养牛户饲养的13头乳用摩拉水牛,自1995...  相似文献   

17.
牛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可随血液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但各器官组织分布多少则有所不同。Callow和McGavin(1963),Callow和Johnston(1963)分别对牛脑等组织器官内的巴贝斯虫(Babesia SPP)进行了研究。Wright等(1979)和Commins等(1988)对感染虫体的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停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试验对患牛巴贝斯虫病的水牛体内的虫体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羊的梨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由多种泰勒虫和巴贝斯虫引起。在我国主要有莫氏巴贝斯虫、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定羊梨形虫,作者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梨形虫的18 S rRNA基因,然后再分别用内切酶ClaⅠ、Sau96Ⅰ和MboⅡ酶切扩增产物,根据酶切后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的不同,建立了PCR-RFLP方法,达到了鉴定莫氏巴贝斯虫、巴贝斯虫未定种、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的目的,为梨形虫的分类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基因组D N A和c DNA中成功扩增trap基因全长,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验证了该基因和蛋白的结构;构建p ET-30a-trap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超声破碎后,对上清和沉淀进行SDS-PAG E分析。纯化可溶性的r Bm TRAP,W estern-blot分析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莫氏巴贝斯虫trap基因具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100 bp。第1~23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第45~201和第238~302位分别为TRAP蛋白家族的v WA和TSP1结构域;重组蛋白r Bm TRAP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天祝株阳性血清可特异性识别r Bm TRAP,而与莫氏巴贝斯虫宁县株和河北株、羊巴贝斯虫未定种新疆株和敦煌株、吕氏泰勒虫和羊无浆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r Bm TRAP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方法候选抗原的潜力,为将来建立鉴别诊断莫氏巴贝斯虫临潭株、天祝株感染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