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步加大了与拉美国家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大国力量的交织博弈,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还面临区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错综复杂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拉美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舞台;中国只有正视并致力于妥善解决中拉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在阐述文化传播同经济合作的相关性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拉美的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与区域内国家合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文化传播如何有助于深化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保障改革取向存在差异性.与西欧相比,拉美和中国之间的相似性更多一些,例如低收入的经济背景、积累性质的融资模式、个人账户的引入等,其改革效果也存在一些相似性.例如覆盖面狭小等.中国和拉美社保覆盖面狭小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即拉美缺乏储蓄文化,其社保改革之后"对等原则"的引入并没有为提高覆盖率和遵缴率作出很大贡献,但对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分析和对比之后发现,在浓厚的储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社保覆盖率狭小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对等原则"因素所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保制度中"对等原则"效果截然相反.鉴于此,本文认为,如果将目前统账结合制度改造为大账户制或名义账户制,将个人和单位缴费完全划入个人账户,覆盖率和遵缴率就会像住房公积金那样立即提高,实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3.
拉美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对中国的观察在加深、提高,并开始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观察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观察中国未来的走向以及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拉历史文化交流仍处于初始阶段.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在世界上影响的扩大,我们应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上加强对拉美的文化交流,促进拉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时吸收和借鉴拉关优秀文化成果,使中拉关系的发展具有更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代拉丁美洲文化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出强烈的继承性特点。历史表明,在漫长的殖民地时代形成的拉美社会经济结构不可能从其内部孕育和产生出巨大的独创精神。新大陆文化主要依靠直接输入或借用外部的文化科学成果来填补因自身结构造成的严重不足;因这种文化的输入或借用而形成的杂交文化基本上是一种进口文化,而不是从内部发育起来的。传统结构造成了拉美文化科学的外  相似文献   

5.
英帝国作为新殖民者在拉美成功挑战了西、葡老殖民者,同时又适应了来自美、德等国实力上升时期的挑战。英帝国进入拉美的历史动因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大不列颠治世"背景下,英帝国崇尚与拉美的自由贸易,并不断扩大投资和贷款。英帝国以竞争、合作甚至妥协等方式与其他大国在拉美谋求共存,但拉美的经济民族主义使英国的经济利益受损,同时英国在拉美也遭受市场饱和、投资失败、债务纠纷等多种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6.
民族特征是人民在生活中,在历史中,尤其是在共同斗争中锤炼出的一种集体品质.作为拉美大陆文化特征之一的“团结精神”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彰显于世,由拉美史上的先驱发扬光大,并溶于人民的血脉之中.当今时代需要一种人民式全球化来抵御由强权左右的资本主义式全球化,“团结精神”是人民式全球化的文化基石.人民式全球化道路面临两大障碍:一是分而治之的帝国主义战略,二是来自人民阵营内部的障碍.向这个病态世界开刀的时候到了,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排除利益争夺、基于团结精神的人民式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世界许多国家曾出现过或仍在出现民众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思想和实践,而拉美地区一直是世界民众主义的最主要阵地和试验场。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和基本政治立场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拉美民众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对其实践后果有不同的评价。与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拉美国家的民众主义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起源的独特性、发展的持久性、地域的广泛性、政策实践的典型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社会影响的双重性等。拉美民众主义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既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也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根源。拉美地区传统精英主义的局限性、社会平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众崇拜魅力型领袖的心理以及对政治幻想的偏爱,都为拉美民众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肥沃的土壤和重要的推动力。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拉美民众主义的消极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应对其产生和持久发展的各种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避免对其认识的片面化和简单化。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在寻求未来进一步提升双方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与中拉飞速增长的经贸交流和成果卓著的官方外交相比较,中国目前在拉美的公共外交依然存在内容较为单一、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其目前以文化手段为主的特点,提出在文化与语言等相对陌生的中拉之间,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需要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根据中拉整体合作的发展方向和拉美地区的特点确立政策侧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公共外交推行渠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其他地区,拉美距离中国更遥远,文化更复杂,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更深,从而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构建带来了特别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态度调查和"拉美晴雨表"公司有关拉美对华认知的连续调查进行比较性分析,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于四点:中国对拉美的认知反过来影响了拉美对华认知;拉美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导致拉美人对一切外来者采取怀疑和忧虑态度;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由此成为中拉认知偏差的核心根源;西方媒体对拉美媒体的主导性影响和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拉美的形象构建尤其困难。作者认为,鉴于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亟须采取综合措施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的国家形象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其他地区,拉美距离中国更遥远,文化更复杂,受西方价值理念影响更深,从而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构建带来了特别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态度调查和"拉美晴雨表"公司有关拉美对华认知的连续调查进行比较性分析,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于四点:中国对拉美的认知反过来影响了拉美对华认知;拉美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过程导致拉美人对一切外来者采取怀疑和忧虑态度;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拉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西方文化占主导的混合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由此成为中拉认知偏差的核心根源;西方媒体对拉美媒体的主导性影响和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相对滞后,导致中国在拉美的形象构建尤其困难。作者认为,鉴于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亟须采取综合措施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探讨以下5个与拉美现代化进程有关的问题。(1)评价各种理论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是异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公认的评判标准,不同理论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的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有些理论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同一种理论在不同的国家产生的影响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对理论的正确性的评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2)外部环境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双重的。此外,能否正确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拉美国家采取的政策有关。(3)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对拉美现代化的影响,尽管这一影响大大小于经济政策的影响。(4)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又是一个伪命题。当然,我们抛弃以人均收入为基础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视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种种挑战。(5)拉美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必须确保政局稳定,减少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成本,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提升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重视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拉美三次现代化浪潮中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 ,回答了政治学研究中关于“西方民主普世论”是否有道理的问题。作者认为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反复出现“民主—专制”周期性交替的现象以及近年来不断发生政治危机的事实都证明 ,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并不符合拉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拉美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目标不应该是“移植”或“嫁接”西方的民主制度 ,而是要发扬战后拉美人民的制度创新精神 ,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有足够政治优势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拉美隔太平洋相望 ,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新世纪初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了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古巴、委内瑞拉等拉美 6国 ,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看法 ,筹划双边关系的发展 ,预示着1 3亿中国人民和 7.8亿拉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一中国与拉美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 ,均有遭受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剥削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拉美各国反帝爱国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拉美各国、各阶层人民 ,对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 0世纪 60年代以后 ,中国与拉美各国…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2 0 0 0年 6月 2 2日 ,拉美所社会文化研究室邀请所内专家学者 ,就如何加强拉美社会文化学科建设进行座谈。拉美社会文化研究是 1995年新建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 ,它基础较弱 ,研究人员数量不足 ,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近年来 ,社会文化研究室和所内其他同志重点研究了拉美的收入分配与社会贫困、失业与就业、社会改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问题 ,并发表了一些相关成果 ,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座谈会上 ,专家学者们就拉美社会文化研究的意义、学科地位、未来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的设计、提高理论素养、学科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15.
拉美左派已东山再起,其原因远不那么简单,不仅涉及拉美经济,而且与拉美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密切相关.拉美左派领导人之间的内政外交主张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拉美左派的定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无论如何,拉美左派崛起对拉美地区乃至美洲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拉美左派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业已掌权的左派如能采取符合本国实际和当前全球化趋势的措施,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正确处理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其发展前景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形成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主要成分是从16世纪起就移植来的欧洲一基督教文化和残存的美洲土著文化,以及伴随奴隶制而来的非洲黑人文化。由于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异质文化得以汇集于美洲土地上,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趋向相互妥协、调和与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起,构成现今拉美的混合文化。本文将着重探讨这种独特的混介文化结构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文化构型。  相似文献   

17.
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经过三四百年前仆后继的抗争,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大都挣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先后建立了20个独立国家.可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紧接着又备受美、英、法等列强入侵后的剥削与压迫.拉美人民不屈不挠,持续斗争,再接再厉,节节胜利.20世纪60~80年代,拉美又诞生13个独立国家.至此,拉美独立国家已达到33个.当今拉美已独立国家和尚未独立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在坚持反对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斗争.同时拉美社会内部还存在封建主义势力.因此,拉美国家几百年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本国人民大众同外国殖民者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拉美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实现民族民主革命,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将来他们再使本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拉美经济的发展进程表明,能否提高国际竞争力、能否扩大投资、能否改善基础设施、能否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能否加快农业发展、能否维系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八个因素将对拉美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拉美地区有着深厚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想传统和丰富的政策实践,往往对外国在该地区的资源投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拉美资源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资源实施管控、单方面改变投资协议或法律框架、对外国投资企业设置更多限制以及土著民族对资源权利的诉求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拉美地区资源投资不断增多,投资安全问题受拉美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加重,中国国家主导性投资遭受质疑,中国企业在一些拉美国家的投资项目遭受挫折或损失。对此,中国应通过积极的公共外交改变拉美国家对中国投资的负面认知,提高环境和劳工标准,通过合作方式减少文化障碍和规避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拉关系开启于民间交往,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的阻挠、台湾当局的干扰以及拉美国家的对华疑虑,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发展面临多重政治阻力。为打破中拉关系发展困境,中国对拉美民间外交是争取建立友好联系和发展文化、经济往来,坚持逐步走向建交的方针。中国对拉美民间外交政策、经验是在拉美开展具体民间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着眼于长远,坚持求同存异,广交朋友。中国积极主动与拉美开展民间往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和经贸交流,为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做了历史性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