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2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在实验性大鼠颅脑损伤慢性病程中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为颅脑损伤后经过一段时间死亡者确定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发现:BCL-2蛋白广泛表达于正常大鼠脑内,在伤后3d,其表达降低,至伤后1周降低明显,伤后4周恢复正常。提示在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其死亡与颅脑外伤关系较密切。用免疫组比方法观察BCL-2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变化,对颅脑损伤后4周内死亡者脑损伤的确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大鼠脑震荡后早期热休克蛋白70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脑震荡后法医病理学诊断依据,笔者用单摆式打击装置建立脑震荡模型,分别在打击后立即,15min、2h、4h、8h、24h、48h、72h、96h及120h处死动物取材,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脑内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变化。结果发现脑损伤后15min在暴力作用下局部神经细胞内出现热休克蛋白70表达,之后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表达热休克蛋白70的细胞数及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8h表达达高峰,直至损伤120h均有大量热休克蛋白70表达。笔者认为脑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可作为脑组织生前损伤的标志,同时亦可根据其表达变化推测脑损伤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03.
1案例资料黄某,女,30岁。1998年2月23日在与其丈夫散步途中遭遇车祸,其夫被撞死,黄某被撞倒。黄某当时外伤轻微,仅右腿有一挫裂创,头皮无外伤,颅骨无骨折,但伤后持续昏迷55do出院后3个月进行伤残等级评定。鉴定时黄自诉头昏、头痛、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查体:言语吐词不清,时有傻笑,行走、下蹲、大小便均需人搀扶。步态颠破,靠墙可站立。双侧生理反射减弱,尤以左侧明显。四肢肌力W级。智商(IQ)66属轻度缺损;记忆商(MQ)<sl,呈中度下降。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正常。双眼视力0.4伤后次日颅脑CT片示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  相似文献   
104.
作者曾遇一宗80余人集体毒鼠强中毒,无一例死亡的案件.现将有完整临床资料的51例,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1案例某男,某月10日在某地死于公路旁。尸解发现身长170cm,发正常,营养良好,尸表检查未发现明显暴力迹象,头皮未见血肿,颅骨未见骨折,硬膜外、下未见血肿,脑切面未见挫伤出血。颈部分层解剖未见出血及骨折。右胸腔积血800ml,右腋后段9~11肋骨折...  相似文献   
106.
107.
颅脑损伤(brain injuries,BI)是法医学实践中常见的损伤,在暴力性死亡中占首要位置。当颅脑损伤合并继发性损伤、并发症时,客观评价原发性颅脑损伤、继发性损伤以及并发症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127例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学分析探讨,以期为法医学鉴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一、水通道蛋白的发现。水是生物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每时每刻有大量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在90年代以前,对于水分子的转运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水分子的简单扩散学说,认为细胞内外渗透压差是其动力源,需要较高的阿里纽斯活动能(Arhenius activation energy,以下简称Ea),一般Ea>10kcal/mol,达到平衡时渗透率(Coefficient of osmotic permeability,简称  相似文献   
109.
在肢体损伤程度鉴定中,经常会涉及瘢痕长度的问题。由于受伤当时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测量出创口的长度。在实际检案中,根据瘢痕长度鉴定损伤程度,若瘢痕的长度处于临界值时就很可能引起双方当事人的争议。本文通过一起实际案例,分析了出现争议的常见原因,以及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大鼠肝脏和骨骼肌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鼠肝脏和骨骼肌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方法 实验选择 2 1只大鼠 ,分为 7组 ,每组 3只 ,一组即时处死作为对照 ,余六组处死后 ,分别于死后 2、4、8、12、2 4、36小时分别取肝脏、骨骼肌各一块 ,福尔马林固定 ,切片 ,Feulgen染色法染色 ,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 ,统计学处理数据。 结果 DNA降解的幅度在不同时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结论 肝细胞DNA的降解与死亡时间在统计学上存在回归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