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有核国家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利用核威慑推行以核武器为载体的核战略,服务于一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在国家的对外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头号核大国,美国的核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柱,其发展趋势不仅与美国自身的安全密切相关,更关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当前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与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同时也不乏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2.
张景全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3):74-90,I0003,I0004
东北亚地区呈现的"核威慑效应弱化",对地区安全构成消极影响。东北亚以及美国的核威慑投入在持续,美对韩日核保护,韩日谈论核武器,朝鲜发展核武器,同时萨德部署与《中导条约》失效降低了中俄的核威慑能力,核传统的遏止功能、保护能力与可信性降低,核扩散趋势增强,核威慑悖论现象显现。"核安全保护不完全"、核拥有国数量增加,是探讨"核威慑效应弱化"成因的有益路径。建立新时代的核理论,揭示并审慎研究核武器化与民用化并存风险,建立核民用合作机制并推进建立涵盖核的武器与民用的合作机制,以核问题的处理为契机在国家层面上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以及在地方与个人层面推进核文化教育与核防护演练合作,都是应对"核威慑效应弱化"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3.
冷战时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不仅在战后初期坚持核保密政策,而且还多次利用核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做出让步,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核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对苏联的核优势地位,对苏联构成有效的威慑,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建设,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使双方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而使得美苏决策者都认识到,限制核军备竞赛对双方至关重要,美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及至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4.
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是俄核政策的核心,它随俄国内外安全环境的交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由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发展过程.尽管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在完成政策目标方面的效能有限,但却是俄维护其核心利益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与俄罗斯有某些类似的安全境况,因此,俄罗斯核威慑政策实践对中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
中国核战略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中国国家安全和人道主义。中国核战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同时又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经历了一个从反核讹诈战略逐步演变到最低核威慑战略的进程。与其他核武器国家的核战略相似,中国的核战略也由五个具体政策构成:声明政策、发展政策、部署政策、使用政策、核裁军政策。由于具体情况和战略文化的不同,中国的核战略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6.
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在军事问题上的体现。印度国家战略是称霸南亚 ,争取在印度洋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充当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争做世界一流大国。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 ,独立 5 0多年来 ,印度的军事战略从初步形成到不断调整直至军事战略思想体系的完备 ,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并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变迁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公元 4世纪 ,当时印度的政治家考底利耶就曾指出 :“强大的邻国乃是潜在的敌人。”英印殖民统治时期 ,为保护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和伺机进一步扩张势力范…  相似文献   
27.
章节根 《外交评论》2008,10(2):98-104
本文运用战略文化这一视角来分析印度核战略的国内根源.印度的战略文化以新德里为中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是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安全观及世界观为主导的尼赫鲁主义,此后随着尼赫鲁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印度的战略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印度的核战略与印度战略文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尼赫鲁主义的强大影响,印度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表现克制,其通向核武器化的道路因此特别漫长;尼赫鲁主义主导地位的动摇是印度走上核武器化道路的前提;以印度人民党战略精英为代表的新的战略观是印度走向核威慑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8.
《外交评论》2017,(6):132-156
在核时代的国际政治中,虚张声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威慑行为,它旨在通过夸大自我实力和意图、释放虚假信号和推行不透明政策,以及不经意间越过政策红线的边缘政策,迫使对手放弃攻击意图,以维护自身国家安全。一个刚跨过核门槛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利用虚张声势行为威慑敌对核大国,以防止敌对核大国在其尚未获得可信核威慑时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并最终促使敌对核大国承认其核国家地位。刚跨过核门槛的国家作为较弱一方,其虚张声势行为受到技术进步、政体安全和联盟凝聚力三个因素的重要影响。从战略效用来看,虚张声势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刚跨过核门槛的国家隐藏弱点,有利于其度过危险的过渡期,也可以作为展示决心的重要途径,进而增加敌对核大国的战略成本。以朝鲜在第四次核试验后的虚张声势行为为例,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刚跨过核门槛国家虚张声势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9.
全球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变化时期。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秩序在如下几个方面面临包围:霸权分散、全球资本主义危机日益加重、全球共同面临恐怖主义、大规模移民以及环境变化等带来的各种威胁。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些事件表明,作为世界秩序核心的英语世界,已失去其主导力量。目前的发展格局将朝着多元化的后西方世界秩序发展。在此秩序下,没有超级大国,只有大国,并且这些大国大多比较自我封闭,因此,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争夺全球霸权的现象。文化差异将比意识形态差异更为重要。文章首先将这一秩序的轮廓做一大致勾勒,然后探讨这一秩序对未来几十年核武器与核威慑所要扮演的角色来说将意味着什么。最为关注的着眼点是,全球格局从全球层面向区域层面的转变以及复杂的核扩散与核威慑态势。  相似文献   
30.
杨震  杜彬伟 《东北亚论坛》2013,(1):59-70,128
苏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海权理论在冷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高峰。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由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组成。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对海作战和对陆打击等等。苏联红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成为足以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给苏联的海权发展和海军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值得海权领域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