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58篇
各国政治   76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5篇
法律   507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03篇
综合类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31.
An armed conflic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not unthinkable in the future. For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reasons, Japan would not be able to stand on the sidelines. Relying on three major concepts—national interests, path dependence and balance of power, this paper explores Japan’s three possible roles in the event of a cross-Strait conflict. First, Japan could pass the buck, staying out of the conflic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providing at most logistical and intelligence support for an American military operation. Second, it could balance power, throwing its weight behind Washington against Beijing. Finally, it could play peacemaker.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key factors that would shape Tokyo’s decision-making in the event of a cross-Strait conflict and assesses the relative probability of each option. He is the author ofExplaining Chinese Democratization (Praeger, 2000). His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pacifism and China’s historical place in the world. For their comment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hank anonymous reviewers, Natalie Edwards, Mei Guan, Sujian Guo, James Hsiung, Wade Hudson, Erica Johnson, Chien Liu, Andrew Needle, Anne Schotter, Steve Snow, Liang Tang, Wallace Thies, Yong Wang, and Kim Worthy.  相似文献   
32.
卡特政府 1979- 1980年曾考虑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 ,其决策过程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同时进行 ,影响了美方在建交谈判中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卡特政府的决策过程为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确立了模式 :售台武器是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而被使用的 ;其决策过程是一个官僚政治斗争过程 ,总统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最大的和最终的发言权 ;国会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力 ,但并不参与决策本身。  相似文献   
33.
从马科斯统治下的电信业看菲律宾与美国的依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科斯统治时期 ,菲律宾依靠世界银行的资助大力发展电信业。但是发展后的电信业只是加强了菲律宾跨国传播的能力 ,而并没有解决人们对电信业的基本需要。同时 ,世界银行的贷款导致菲律宾在政治和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本文试图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探讨这种依附关系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4.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学上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为布卢姆构造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供了借鉴。根据人的认知目标是从识记相对简单的知识到非常抽象的思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布卢姆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为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以及其它亚类。这种理论被证明“对研究和教学两方面都是相当有用的”。但由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不是认识过程的先后层次,不是行为发展的过程,没有揭示出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也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我们应对布卢姆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本国实际,构建本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35.
"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发展,直接推翻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迫使阎锡山组织和利用群众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6.
Xia SX  Gao YZ  Bian SZ  Wang Z  Zhang Z  Bu M  Zhang J 《法医学杂志》2004,20(4):200-201,204
目的研究D2S1399和D5S2500基因座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群体遗传多态性。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D2S1399和D5S2500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结果D2S1399和D5S2500基因座在中国华东汉族群体分别检出11个和9个等位基因,其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45和0.807,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50和0.750,个体识别能力(DP)分别为0.958和0.917,非父排除率(PE)分别为0.554和0.643。结论D2S1399和D5S2500两个基因座是高度多态性STR基因座,在法医学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根本原则;台湾主要领导人所持的与“一国两制“相对立的态度是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根本原因;美国插手台湾问题则是影响两岸关系的国外原因.  相似文献   
38.
壮族人群3个STR基因座基因频率分布及其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3个STR基因座(D21S11、HumFGA、D19S253)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及其在实际检案中的应用价值。以自制等位基因Ladder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用PCR结合PAGE技术对3个STR基因座的扩增产物进行分型。结果显示:D21S11基因座有14个等位基因,有44个基因型;HumFGA基因座有15个等位基因,40个基因型;D195253基因座有9个等位基因,23个基因型。经检验,3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累计个体识别力(DP)为0.9995。3个STR基因座在壮族人群属高识别力遗传标记系统,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权鉴定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9.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之后,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受到社会公众广泛热议。以美国法院和我国海事法院体制为分析视角,就如何建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进行探索,并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40.
自1967年东盟成立至2007年的40年间,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盟五国的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以跨国公司与东道国谈判力为视角,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讨论了美国跨国公司与东盟五国间谈判力演化的背景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一个有效的谈判力模型只能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与特定谈判项目的优势拥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