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88篇
工人农民   124篇
世界政治   279篇
外交国际关系   99篇
法律   3572篇
中国共产党   3019篇
中国政治   3913篇
政治理论   1637篇
综合类   262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1291篇
  2013年   1046篇
  2012年   1134篇
  2011年   1211篇
  2010年   1092篇
  2009年   1087篇
  2008年   1285篇
  2007年   877篇
  2006年   680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515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宪法角度和法律三元分类角度看,民法典将基本民事主体表述为"公民"比表述为"自然人"更合适。各国宪法差异决定中国民法典表述基本民事主体不能复制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就性质而言,民事主体内部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权利,应避免使用"权力"之类术语来定义其内部组织或描述其功能。在数字化时代,民法典应着力保障在数字化背景下备受威胁的个人隐私权,促进民事主体实质性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但不宜承担公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当代中国凝聚社会共识,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名片,建构、翻译与传播具有丰富内涵以及高理解度的核心价值话语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理论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是其跨语际实践的三个有机步骤,三者之间虽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但并非构成简单的线性序列。包括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需要将翻译视为利用另一种语言对源语概念进行跨语阐释的实践活动,其结果有助于我们跨越汉语从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并界定我们的源话语,从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话语建构。此外,还需要根据受众的反馈来调整源话语的表述方式,从而使建构、翻译以及传播构成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闭环。这种动态的跨语际话语实践观有助于我们获得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以期为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中考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可以进一步明晰国家、社会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成长给这一过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厘清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协商治理中所面临的角色困境;仅从主体视角出发,社会组织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专业化能力建设,提高协商能力,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并有意识化解负面效应,以及高度重视与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完善,推动基层治理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史学话语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思想文化语境尤其是思维模式的产物.当下研究中国传统史学,首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破除近现代以来认识论与科学思维主导下的话语系统与思维模式,破除历史认识的"对象化"与历史呈现的"图景化".以感情认识与理智认识融为一体的"体认"作为认识方式与思维模式,可以自然进入中国古代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文化语境之中,适切"呈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既包含了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的价值底蕴,又凸显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对于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诸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尹飞 《中国人大》2020,(9):54-55
即将出台的民法典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法律表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重新描述,明确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将出台的民法典则是对这些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法律表达。  相似文献   
17.
18.
尤陈俊 《法学》2022,(5):21-36
清代的官员和士大夫们常常声称打官司的费用非常高昂乃至会令人倾家荡产,并强调这主要是由于衙门吏役向当事人肆意需索各种司法陋规所致。但从清代的许多实际案例来看,当时人们的诉讼费用固然不会低,但也并不总是那么高不可攀。大致从道光朝开始,不少地方衙门各自陆续出台了吏役规费章程,试图对吏役们在承办讼案过程中可收取的规费名目及其数额进行某种程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上述做法的成效不能被高估,但也不能被轻视。清代那些关于“讼费高昂”的描述具有一种典型的话语性特征,所呈现的乃是一种表达性现实。它既反映出打官司的费用明显给许多涉讼的普通民众造成经济压力的客观现实性,又潜藏着官员与士大夫们的某些微妙用意,不仅被他们用于建构吏役皆是腐败之辈的整体负面形象,以维护特定的意识形态、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而且还被用来劝阻乃至恐吓民众不可轻易兴讼,进而期望能有助于遏制当时总体上不断扩大的词讼规模。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犯罪并非"人工智能"本身的犯罪,而是指对人工智能设计、开发、制造、利用过程中"人"的犯罪。要正视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中的现实问题,立足刑法的保守性,严格遵守人工智能犯罪化的基本原则,完善人工智能犯罪的罪名体系,强化单位的刑事责任,完善刑事责任形式,重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知识论以自然科学、伦理、艺术、神话、宗教等知识为基础,研究知识的性质、界限、来源和效力等。科学技术作为知识论重要的知识源泉,它的发展历程对知识论的超越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主客体的变革,不仅彰显知识边界和范围的不断扩展,而且彰显人类从自然和社会禁锢中不断得到解放的历程。科学技术的特质与同时期知识论的性质具有一致性。科学技术获得方法从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社会领域不断拓展,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领域。科学技术证实的三个因素即基础的公理、联贯的理论和谐与外在基础,被知识论肢解为基础主义、联贯论和外在主义三种证实理论。科学技术功能的演进与知识论研究目标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多元关联性、内在逻辑性、相对独立性、历时演进性与共时并存性、科学技术和知识论与其他知识具有融合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